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点赞早已脱离设计者初衷,衍生出各种暧昧意味,还引发了焦虑、嫉妒,以及隐私暴露。
嘿,我正关注你
一个“点赞党心态”的问题,答案有:1.心地太善良,很难对朋友的新装修或新旅行视而不见,表示下“朕已阅”;2.好久不见,无话可说,但我还在关注你,不用回复了;3.确实说得不错。
悲哀的是,点赞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并不起作用。点赞式社交里,亲密感并不完整——因为它并不一定能转为现实中的人际联结。
你发现自己不得不点赞。一位用户在知乎上问:“如何减少微信朋友圈带来的焦虑?”她发现,一旦有领导在朋友圈发状态,下面点赞的都是同事,“我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不合群”,这个小圈子让她崩溃。
点赞引发嫉妒
假期出游,你往朋友圈里发照片,然后每隔五分钟,你会去刷刷点赞数。
人们总是希望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获得多少个“赞”,点赞现象也成了引发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
也不能怪朋友发的都是炫耀帖,因为真正的悲伤太难跟人分享。朋友圈里的“悲伤”,离生老病死远着呢。
点赞曝露个人特征
点赞还有一个忧虑:手指轻轻一按,你便可能曝露了个人特征,将隐私透露给不怀好意的商业公司、政府或身边人。英剧《黑镜》第二季第一集的剧情如今有可能变为现实。英国剑桥大学心理测验学中心研究证实,人们的许多个人特征,诸如政治倾向、信仰、性别、种族和性倾向,都可以通过点“赞”进行预测。 (新周刊)
新闻推荐
电视看台1月15日星期五U23亚洲杯暨奥运预选赛21:30中国VS叙利亚CCTV5直播按照中国男足惯常的剧情走向,国奥男足在输掉奥预赛的揭幕战之后,将迎来第二场比赛——生死战。1月15日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