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讯 新加坡新闻 马来西亚新闻 菲律宾新闻 越南新闻 泰国新闻 柬埔寨新闻 印度尼西亚新闻 缅甸新闻 巴基斯坦新闻 德国新闻 法国新闻 美国新闻 韩国新闻 日本新闻 俄罗斯新闻 加拿大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 意大利新闻 英国新闻 印度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 国际时讯 > 正文

谈日照丁氏家风

来源:黄海晨报 2016-07-20 12:44   https://www.yybnet.net/

丁履清 丁英原

日照丁氏概况

日照丁氏自明朝洪武年间,始祖丁顺为躲避倭寇劫掠,由江苏省海州迁来,在今日照市奎山街道丁家楼村之东北隅落户。丁顺曾参军,其后几代均务农,当时因家贫未创家谱,所以到清康熙十一年五世祖丁峕创谱时已传“四世失考”。丁峕只好把四世失传后的第一个知道姓名的丁良儒(当在明朝中期),也就是他的高祖作为一世祖,他本人则为五世,此后均“据可知者而世之”修谱,三五十年续修一次,从未间断,至今已八修二十余世。

丁顺迁入后,其后失传四世及一世祖丁良儒都一直住在这里(当时称丁家庄)。可是到丁良儒儿子二世祖丁尧时,因困于“大马徭”而破产,只好举家迁至日照城南重镇涛雒居住。丁尧默识:要振兴家门,不能再靠业农,必须依靠读书,于是他“倾资延名宿”,令其小儿子丁珩和孙辈就塾读书,终于孙子丁允元在明天启四年考中举人,崇祯四年考上了进士,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户部给事中、苏州知府、庐安兵备道副使等职。其后丁允元的长子丁泰、三子丁峕、孙子丁士一、曾孙丁续曾、丁勺曾都中进士,一家四代六名进士,当时轰动山东乃至全国。丁允元有子九人,孙三十四人,曾孙一百二十余人,先后徙住日照各地,从此丁氏在日照发展起来,日照丁氏80%是丁允元的后代,七修时(1925年)丁氏人口已一万余人,现在约有三万余人。成为日照望族。

日照丁氏家风

丁氏家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倡学

丁氏族人大都倡学重教,在教育上舍得投入。

二世祖丁尧迁涛雒后即认识到只有让子孙读书才能振兴家门,因此他倾资延请名师督导儿子丁珩和孙子丁允元等学习。他们先后都成为秀才,丁珩以后当塾师,教育群众后代,兴办学堂,坐馆执教,“屈指课儿”,亲自教授儿子,丁允元特别好学,不烦督教,“昼所不逮,佐以篝灯”,“夏夜耿耿,四壁咕哔声不断”,仍坚持学习,“同学有挑之嬉者,辄婉谢,谦谓吾资不若人,能效人逸乎?”由于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所以他在十六岁就考中秀才,全县第一,后来又中举,成进士。丁允元很重视教育,教子有方,他的儿孙辈大多有作为,到他的曾孙四代出进士六人,另外举人七人,此后丁氏文墨更浓,科甲不断,清朝一代出进士十四名,举人四十八名各占全县三分之一。计从四世到十三世(以后废止科举)十代中,每代都有进士、举人出现,从未间断。

丁允元不但重视教育自己的后代,对族外学生同样认真培养,他在担任苏州知府时,非常重视教育,亲自教授人才,他培养的学子如徐元文、徐乾学、尤侗、繆彤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丁允元的孙子丁士一在任四川什邡县令时,“大力兴学,教化风俗,常集士子讲经论文”,栽培出不少人才。丁士可在任云南姚安府姚州知州时,原来学宫因兵火焚毁,他鸠匠庀材,大力建设学宫。“建崇圣、大成两殿,学堂数座,名宦、乡贤各祠、戟门月台次第而成,”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丁惟鲁在任直隶省学校司总办、北洋大学总办时,积极参与维新、向西方学习,他根据西方、日本的教学制度制定出全国大中小学校各门学堂章程,使我国的教育渐趋现代化。丁麟年重视教育,曾为奎峰书院捐款三千贯。

现代的丁氏族人同样倡学重教。十三世丁惟汾政务之余,1928年在家乡创办鼎立小学,教育家乡的农民子弟。丁肇中非常好学,在小学时,学习就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父母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他时刻牢记母亲王隽英的教导:“不论做什么,一定要努力奋斗,一定要成为佼佼者”,他遵循《中庸》中的五大治学原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览群书,虚心求教,慎审探讨,反复实验,坚韧不拔,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还关心祖国的教育,他说:“搞什么事业都需要人才,这几年我每次回国都到全国大学里挑选最好的学生,到我那里学物理,攻取博士学位。”重德

丁氏族人非常重视品德,丁肇中祖居堂号就叫“种德堂”。丁允元的父亲丁珩是一位先贤,他“不面誉人长,不背毁人短。”他因儿子官品受封后,仍自谦一如寒素时,“食无兼豆,衣无华纨,晋晋然不识人间贵踞为何状。”丁允元有时送给他一件好衣服,他也不穿,藏在衣柜子里,他经常劝儿子要当清官,为民的官。崇祯九年丈量土地,有人要为他少报,他坚决拒绝,说:“给我少报,难道要把亏额加在百姓身上吗?”还教导儿子说:“每见人家产尽粮存,良用轸怀,朘人以自肥,儿辈幸勿为此。”

丁允元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在苏州任上时,当地民众喜讼,有人建议他用严刑峻法,他说:“公何不鸾凤我哉?”遂一意德化,使苏州民风大变。丁允元一生“不矜己长,不暴人之短,不尚赫赫之名。”“常正色以戢奸,回守固穷之节。”“严慎独之修,可质对于天地鬼神。”“言施不言报,记德不记嫌。”“忠恕两字,纵不能行,亦当时时体贴。”这些都是他为人处事的准则。

丁泰的朋友去世后,遗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丁泰扶之如子,多方玉之于成。

丁麟年居京时,山东同乡有进京者,不论逗留久暂,无不食宿于他家,故时人皆谓其府为“山东会馆”。

十四世丁履学是我日照共产党武装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抗日战争时就是八路军日照县大队副大队长,滨北区武装科长,解放后他却激流勇退,辞职回乡,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励孝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丁氏族人大都孝顺父母,丁允元为官在外,当听说母亲身体不好时,立即回家探亲,并决定弃官回家侍奉老母,不再回去赴任。后来朝廷又封他为榆林兵备道,他仍不为所动,以母老拒绝赴任。并说:“吾虽甫逾强仕,而老母已值望九之年,岂为一官遗终天恨也?”

丁允元的长子丁泰从小就孝顺。丁允元治处发生邪教之乱,他闻听后就率仆从奔赴千里之外,前去救护,当时他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为官后把父亲接到官舍孝养。

丁峕的母亲厉太夫人在崇祯十五年为清兵所害,丁峕每一念及,就痛哭流涕,遂以“忆慈”自号。扶贫

很多历史上的丁氏族人称得起扶贫的典范。

丁允元的父亲丁珩在莒县教塾,年底返家,走到德靖山,遇一妇哭于途,甚悲切,问她,她说:“夫出外,久无息,家贫赖举债度日。现值年关,债主催之甚急,只得卖身以偿,而吾走后,家中母老子幼,更将无法生存了。”说罢哭得更厉害。丁珩听后,非常怜悯,遂将一年的束修悉数送给那妇人,以作赎身之资。丁允元为官后,家道转裕,丁珩把以前借出钱的借条全部焚烧,不令借者偿还。

丁允元的三子丁峕一生好振贫。遇戚党婚丧事不能举,丁徭不能完纳者,入庠出贡有困难者,他总是出资助之。

丁允元的五子丁昱同样救孤扶贫,许多穷苦人赖他生活或成家。对极贫的贷者他减半取息,即半息亦不苛求,对累岁不能偿还者“辄焚券”,并说“此丁氏家法也,吾求无忝于先人耳!”甲申年大灾,他施粥赈之,全活数千人。

十二世丁鎧轩,涛雒人,夜起如厕,遇一人鬼鬼祟祟,喝问之不语,知其为窃,遂耐心开导他:“你作此定是为家计所迫,然此终不是正道,”劝其改邪归正,并赠银五两,以作谋生之本。忠国

丁氏家族把“忠心报国”作为家风重要一条,就是行为做事首先要考虑国家利益。丁允元在明崇祯时作为一个小小的给事中,敢于纠弹身居要职的阉党袁某和内阁首辅,只因心里以国家利益为要。

丁惟汾在日本求学时参加明盟会,成为孙中山身边的重要助手,他的大侄子丁履侗号天鹤,也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并在袁世凯称帝时起兵反袁,襄助表哥薄子明(山东革命军北路军总司令),在战斗中为国捐躯。二侄子丁履俱在他培养下也走上革命救国道路,先入国民党,后参加共产党,任中共山东省常委兼组织部长,中共满州省委常委等。其他如丁士普、丁永纲、丁履愔、学等为了救国,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丁肇中在获奖典礼大会上,坚持用中文发表讲演,表现出他极高的爱国情怀。清廉为民

丁氏为官者都能做到清廉为民,心里装着老百姓。丁允元非常关心民间疾苦,他任户科给事中时,家乡日照粮钱繁杂,徭役任意签报,签一扳十,民多破产逃亡,他上《特申瘠邑之苦疏》,请行条鞭之法,禁签民差,得旨报可,日照从此除此苛政,人民走出水火。他任苏州知府,被当地百姓呼为“赔钱太守”。奉旨丈量土地时,同事多虚报以邀奖赏,他却实事求是,不增尺寸以害百姓。在庐州任上时,邪教兴起,事后株连颇多,冤狱迭起,他大胆纠查平反,保全了两千多人性命。

丁泰任吏科给事中时,正值清朝为抵御郑成功而多次下禁海令,沿海居民几十年不能出海捕鱼,生活无着,丁泰上《开海禁疏》,陈述海禁弊端,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海禁得开,沿海居民遂得更生。他任陈留知县时,黄河经常泛滥,他亲自带领百姓修堤护岸,免除水患。

丁昱任雎宁县知县时,上司命他把老百姓开荒的地也收取赋税,他不愿给百姓增添新的负担,力拒之,后来拒抗不能,遂辞官回家,说:“我不能开此弊端,难道我能恋此五斗米,为害此方百姓吗?”

丁士可任姚州知州,一生清廉仁明自矢,他“正人心,励风俗,劝农桑,振孤贫,造乡士。”“修浚漰坝,革除包纳,运送兵米,承领绝田。”都载在州志。

总之,自明朝以来,丁氏所有出仕的没有一人因为贪腐而遭受处分,相反,还有丁允元等多名官员因受百姓爱戴而建立了名宦祠或德政碑。

丁氏家风

忠心报国 忠厚传家孝侍父母 尊师敬长

耕读为业 勤俭持家敦亲睦族 和处乡邻

守仁守义 积善积德知礼守法 不参诉讼

丁氏家规

勤俭持家,莫长骄奢习气;

克振家门,唯凭读书,子孙长成,均应送塾执经;

族中能自给者,公举一会,每月量出若干,对婚丧大事不能举,丁徭不能完纳,读书参试有难者,酌量助之;

一年四时及遇有喜事,均应有祭祖之礼,老林亦当祭之;

家族虽繁,究属一家,常思和气致祥。凡有争议,应由族长、支长调停,不得任兴诉讼。

(根据日照丁氏家乘整理) 

新闻推荐

暑假SummerVacation最酷的修学旅行

One叹息桥上附庸风雅英国虽不是最早的文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谈日照丁氏家风)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