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 (三卷)张俊彪 等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8月版
首次将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并列于诗歌、小说、散文等,
使二十世纪文学丰富为七大文体
将世界华人华语文学,打破常规涵归于大中华文学的范畴
秉持史家叙事策略,以记与述为主,评与说为次
自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正式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一学术口号以来,我们的文学史不断有人在写。这套三卷本的《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无疑只是其中的一部,就像一个人的生命之于岁月,一朵浪花之于河流那样。这不禁让人想起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那句被人反复引用也为人所诟病的格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套书的小说发展史部分撰写者管卫中先生。办公室格外静谧,桌子和茶几上摞着高高的书报,窗外冬日融融。无市声之乱耳,有案牍之劳形。作为诸多文学事件的见证者甚至亲历者,管先生回顾新时期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如数家珍。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更多显现出长者的温暖与谨严,只是从手指间长长一截烟灰或时而冒出的一两句“国骂”,可以感知当年青春血气的激越。
管先生说,文学史首先是历史,在撰写二十世纪这段中国文学史时,他遵从史家 “秉笔直书” 的精神,尽最大的诚意抵近历史本真。对该段历史涉及的作家,他首先要将其生平“捋”一遍,在充分的资料占有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事”。
记者接过管先生递过来的三卷精装本,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何其煌煌然,编撰者治史雄心与治学良心可见一斑。
细看目录,这套史典在宏观编排方式上,突破以往时间线性的惯例回归文体分类范畴。分别按照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文学、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文学种类编写。管先生说:这样编写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读者对每一种文学样式的发生发展可以有一个全面连贯的体认,不存在阶段性的割裂感。而在各个文学发展史不同阶段的撰写中,基本按照编年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时间为经线,以作家作品为纬线,以记与述为主,评与说为次。此外,将长久以来作为独立文体难成定论的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首次并列于诗歌、小说、散文等,从而使二十世纪文学丰富为七大文体。同时,将世界华人华语文学,打破常规涵归于大中华文学的范畴,为繁荣与丰富中华民族二十世纪文学开拓创造了先导。
这是一部包容的文学史,是一部真诚的文学史。本报记者 张海龙
新闻推荐
全国第一家地板行业跨界旗舰店——生活家定制家居体验中心10月12日开业。在试营业仅仅20天的时间里,生活家已经收到了1000多个订单。凤凰网的专项调查显示,尽管定制家居的价格高出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