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勇 王云 张通
这是一个被金沙江环绕着的山寨,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迤沙拉。作为全国惟一一个浬濮彝族聚居村寨,它被命名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村”。
8月8日下午,记者从攀枝花仁和城区出发,上京昆高速、沿“最后的史迪威公路”,走近中国最大的彝族自然村——攀枝花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感受它的无穷魅力与神秘。
A
村民每晚都有“必修课”
迤沙拉横卧在一面山坡上,远看一片红墙黛瓦;红红的三角梅,开满庭院。
夕阳西下,68岁的彝族老人杨胜莲坐在小巷边,望着前方层叠有序的泥瓦房,若有所思。
夜幕降临,三三两两吃过晚饭的村民来到水塘边的空地散步纳凉。不一会儿,随着音乐声响起,村民们围成一圈,手牵着手,跳起了欢快的彝族达体舞。
村主任毛崇高告诉记者,跳达体舞已经成为村民们每晚的“必修课”。
村民们手舞足蹈,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记者跟着加入其中,分享村民们的幸福与快乐。
晚上10点,曲终人散。记者在朦胧的夜色下,漫步于村落小巷中,走过纵横交错的深院高墙,仿佛穿越在神秘的时空隧道。
当晚,记者夜宿杨胜莲家。她家房屋一正两厢,白墙青瓦,高瓴飞檐,显现出徽派建筑“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风格。堂屋设立祭祀神位,“天地君亲师”,虔诚地传承着汉文化传统。
杨胜莲告诉记者,迤沙拉村的建筑非常讲究布局和街巷设计,村民家家有院。
她家院落的墩柱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留完整。窗户的雕花是她的儿子杨茂荣亲手打磨雕刻,栩栩如生,可见他精巧的雕刻艺术,而屋檐设计的精美、瓦当图案的考究,更令人叹为观止。
如今,杨胜莲两层高的木瓦房还是一处景点,经常有游客走进她家的四合院参观,拍照留念。
午夜时分,夜已深沉,杨胜莲把记者安排到二楼的客房住下,不一会儿便安然入睡。
B
情歌王子传承历史文化
清晨,情歌王子起家财的一曲山歌将酣睡的村落唤醒。早晨的迤沙拉,清风徐徐吹来,记者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心旷神怡。
记者找到了起家财。他被称为村里的情歌王子,每天早晨总要唱几曲山歌。
他可以唱一天的歌,不歇气,并且“调”门百出,有嫁亲调、送郎调、鲁班调、募兵调等。
他还随口向记者哼起了送郎调:送郎送到大门前,一堵乌云遮满天。说上两句腹心话,满天乌云散半边……
在迤沙拉村,有起、毛、纳、张四大姓,民间有“起家的车轮子,毛家的笔杆子,纳家的包谷子,张家的酒坛子”之说,因此起家财既是情歌王子,也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据他介绍,迤沙拉村至今约有700年历史,是汉族与彝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30万远征云南,军队以南京人为主,后来明朝政府实行军屯、商屯和民屯的政策,使得大批的汉族人分散在云南各地,并鼓励汉族士兵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并实行凡是落户到少数民族家中的汉族人,一律“就地落籍”,入少数民族籍。
迤沙拉彝族自然村落就这样一代代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现在迤沙拉的彝族人,绝大多数都是明朝戍边将士的后人,因此,他们的后裔都说自己祖籍在南京。
C
数千万元打造“彝家第一村”
7月31日,迤沙拉的火把节拉开大幕,大量的游客涌入迤沙拉玩“火”。
同一天,杨胜莲的农家乐也正式开门迎客,10多张床位根本不够住。“还有外国人来哟。”杨胜莲颇为得意。
如今,迤沙拉已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当地正准备大力发展旅游,迎接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据了解,政府投入了2680万元用于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村内核心区巷道、道路已经硬化,建起了一座民族文化广场,核心区农户的内外墙、庭院等已改造完成。
按照相关规划,迤沙拉村还将利用旅游扶持资金,重点打造几家特色“农家乐”,完善餐饮、住宿、娱乐设施,对投资发展苴却砚、民族服饰、民族木雕等产业农户进行补助。“现在,政府投资打造迤沙拉,今后村子的发展更有盼头了。”杨茂荣说。“帮我带句话给攀枝花的领导,我们搞上了旅游,日子越来越好了,谢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杨胜莲依依话别。
临近中午,带着几分依恋,记者踏上返程。透过车窗,这个古老的彝家村寨正散发出无限魅力与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攀枝花年底实现主要乡镇光纤网络全覆盖本报讯(记者秦勇刘旭万瑶)到2013年底实现市、县(区)及主要乡镇100%光纤网络覆盖,打造绿色数字医院、智能光网小区……8月28日,四川省首个“全光网城市”项目在攀...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