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兵
3月1日下午,吃完晚饭,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村民杨永安坐在自家院子里,与从外地回乡探亲的亲戚聊起了家里的“新鲜事”。
“现在一点臭味都闻不到。”杨永安拉着亲戚边看边乐呵呵地说。在他们脚下的水泥板下,一个名叫“三格化粪池”的设施正在起着净化的作用,而它则是农村改厕项目的中枢设施。
2013年,攀枝花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800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程。目前,800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检查,改厕农户兑现项目补助资金发放完毕。改厕项目不仅令攀枝花市农村卫生环境面貌大变样,也让村民们观念有了新的转变。
环境之变——
治标又治本 臭味无踪
过去,白拉古村村民普遍采取“猪圈里搭块板、露天地挖个坑”的方式搭建厕所。“一到夏天,厕所里就飘出阵阵臭味,苍蝇蚊虫成群。”杨永安描述着自家厕所过去的情况。这种厕所还存在传播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危险,对村民健康造成威胁,让村民们都很“受伤”。
“政府年年花大力气整治,但始终治标不治本!”杨永安说,厕所臭味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是白拉古村村民们的一块“心病”。去年,该村改厕工作被列入2013年市政府民生工程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项目之中,村民们多年来期盼用上卫生厕所的愿望即将得以实现。
近年来,攀枝花市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统筹安排,同时,将农村改厕工作列为民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农村沼气池建设等一并推进,使攀枝花市卫生厕所普及率逐年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和村民卫生习惯。
2013年3月开始,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工程如火如荼展开。改厕的方式主要包括利用自家已有的沼气池对厕屋、蹲位、给排水系统等进行改造;没有沼气池的则进行三格式改造,三道工序之后厕所能达到无蝇蛆、基本无臭味。市爱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年,白拉古村共有300户村民实施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观念之变——
生活习惯大不同
行走在白拉古村,往日的粪臭已无踪影,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杨永安家中,屋内屋外收拾得干净整洁,屋旁厕所里贴上了地砖,主人正在厨房内的沼气灶上做饭。
“改厕主要将旱厕改为水冲式厕所,并将其与新建的沼气池连通。通过改厕,不仅改变了农村卫生环境,还进一步转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市爱卫办相关负责人说。该村在改厕中成立了村民理事会,负责前期修建和后期管护,并实施“民办公助”的方式,即村民自建卫生厕所和沼气池出“小头”,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补贴出“大头”,有效调动农户改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地制宜实施农村改厕项目,扮靓人居环境,村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转变。“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也都爱干净了,不再将人畜粪便随处堆。”村委会干部说,农村改厕使村民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再也见不到“猪圈里搭块板、露天地挖个坑就是厕所”的情形。
新闻推荐
□毛文洪1964年到1978年的三线建设中,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也是毛泽东同志最关注的工业工程之一。攀枝花市位于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的川滇交界处,这里随处可见攀枝花树。攀枝花树...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