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的宏大背景下,怎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6月9日,攀枝花市文物部门组织开展了“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回答这个问题。
6月10日是第13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也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全民遗产保护意识,市文物局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力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标识,是国家的“金色名片”。今年“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宣传口号是“‘一带一路\’新舞台 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9日的活动中,有两个项目引人注目。第一是“三普”画册《我们都是发现者》的发放,共有市人大、市政协、攀枝花军分区、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以及攀钢集团、攀煤集团、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等28家单位的代表领到了这本画册。画册由市文物局精选攀枝花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73处不可移动文物汇编而成,较为完整地展现了攀枝花发展的历史年轮。画册精美地呈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回龙湾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下湾遗址以及明清时期的新村坪子遗址、程家墓群等地出土的文物,展示了现代工业文明留下的历史印迹,如攀钢一号高炉、503地下战备电厂、二滩水电站欧方营地等。
市文物局首席专家刘胜利表示,《我们都是发现者》是攀枝花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展示,不仅涉及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还涉及传统民居、工农业遗产、老字号遗产、红色遗产、20世纪遗产等文化遗产新类型。它回答了“攀枝花有没有文物”这个问题,更是广大市民对城市尊严、乡土情感、人文秉性、历史厚度进行认识与再认识的最为重要的实物资源,将成为今后专业人土及文物爱好者引用的权威资料。
第二是专家免费鉴宝活动。当天,16位市民带来了包括书画、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钱币等在内的近百件宝贝,由来自市内外的7名文物专家对其进行免费鉴赏。
其中,2件宝贝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一件是攀钢党校杨先生带来的清末青花瓷异型对瓶,文物专家杨林、杨莉琴称,这对瓷瓶为清末民窑出品,具有内蒙风格,档次较高,粗估市场价应为3万元—5万元。另一件宝贝是市三中旭先生收藏的《毛泽东同志像》。该织像由中国杭州丝织厂制,感觉相当精致,让人不忍放手。文物专家成纲表示,该织像精致、大气,是难得的好东西。
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文物专家白杳沂说,这次在攀枝花参加鉴宝活动,感觉非常好,不仅参与市民的热情高,他们带来的宝贝也不错,这让他看到了攀枝花文化遗产和文物收藏的美好明天。
当天,市文物局还举办了文物专题讲座,并对参加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进行了培训。
新闻推荐
本单位持有攀枝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股,兹委托(身份证号码:)代表本单位参加第二届股东大会第三次会议(以下简称“本次股东大会”),委托权限为(在选定的委托...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