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胶州市区出发,驱车北行10公里,就来到了一座宁静的小村庄——斜沟崖村。这里街道规整干净,红瓦白墙的房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别有一番乡间味道。在这个不大的村庄里,藏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第六代传承人吴英民见到记者后自豪地说,他们的秧歌队刚刚拿到胶州市秧歌大赛的第3名,参赛的孩子是他近两个月才培养出来的,平均年龄只有10岁左右。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当地曾有这样的说法:“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作为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的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发展大致经过小调秧歌、小戏秧歌、文武秧歌和建国后秧歌4个阶段。据《胶州市文化志》记载,清朝初期,马、赵二姓由外地逃荒来本地东小屯村定居。1764年,马、赵二姓又因饥荒弃家闯关东,一路上卖艺讨生活。当时的表演形式,老头背腰鼓,老婆背翠花包,儿子舞打狗棒,儿媳、孙女则拿团扇和彩巾边舞边唱。开场前,老头还会说些“五谷丰登”、“恭喜发财”之类的喜庆话,日子过得异常辛酸。他们重返家乡后,后代不断提炼加工这种表演形式,至清朝中期才基本定型。
1959年2月,胶州秧歌参加了“青岛市群众文艺创作会演”,胶州秧歌第一次从田间地头登上大舞台。据说,当时在青岛影剧院,演员们演完后连着谢幕了三次,观众也不让下台。会演后胶州秧歌获一等奖,那时青岛影剧院门旁的橱窗和中山路各大照相馆玻璃窗内都摆上了胶州秧歌的演出照片。2006年,早已颇具名声的胶州秧歌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月,意大利中国文化年闭幕式演出活动在首都罗马市人民广场举行,5家中国艺术团体应邀参加巡游和演出,这其中就有胶州秧歌艺术团。同年5月,应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胶州秧歌随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团赴澳门参加了第23届中国澳门艺术节。
新闻推荐
早报讯 昨天,记者从胶州市总工会获悉,为丰富当地居民和企业职工的文化生活,他们将开展为社区和企业送百部电影活动。据悉,这次活动一直持续到9月份,市民在家门口就可免费观看电影。据悉,此次活动除了放...
胶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胶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