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完成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后,4月9日晚10点30分,“雪龙号 ”准时靠泊其母港—— 位于上海市外高桥港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本次科考历时182天,航行 32000多海里 ,其中6次穿越环境恶劣的西风带,249名科考队员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样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的6名科学家也顺利完成了本次的科考任务。
张永山第七次参加南极科考
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张永山是第七次参加南极科考了。
“很多人都觉得南极很神秘,去的次数多了 ,就没那么多神秘感了 。”张工程师4月13日告诉记者。他担任了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大洋队队长,大洋队由来自全国7个涉海科研教学单位的12名队员组成,承担了12项课题的现场调查任务,“12名队员里面有6名队员来自青岛的科研机构,他们都把我们大洋队称为青岛大本营。”
据张工程师介绍,大洋队的队员们随雪龙号完成了 32262海里航线走航观测,完成大洋考察走航三大洋、环绕南极洲,再查普里兹湾的考察任务。除此之外,张永山跟杨光还承担着南极磷虾的研究工作。
这次科考 ,张工程师和杨光负责采集南极磷虾,并对南极磷虾的分布情况进行考察。“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南极磷虾的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搜集,对南极磷虾的数量分布、南极磷虾的自身生存指标进行分析。”张工程师说这是他第七次参加南极科考工作。
在南极,稍不留心就掉冰缝里
整个科考过程危险密布,随时都有危险发生。这次科考历时182天,航行32000多海里,又一次刷新了“雪龙号”的航行纪录。
“南极的地形像倒扣过来的碗底,常年冰雪覆盖,很少能够见到土地。外出考察的时候,踩在厚厚的冰盖上很容易滑倒。我们在做测绘的时候,经常会有冰缝藏在雪下面,一旦踩上去就掉在了冰窟窿里,两三分钟上不来就永远上不来了 ,南极的温度即使在南半球的夏天也要在零下20多摄氏度,队员们要穿着特制的衣服才行。南极的紫外线特别强,很多人的脸都被晒坏了 。”张工程师和杨光的脸色还是黑黑的
在恶劣的环境下,大洋队承担了12项课题的现场调查任务,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5项、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1项、中国极地科学战略研究基金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调查内容涵盖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化学、环境科学、数据库管理等学科。
为防海盗专门成立小组
3月5日,雪龙号完成了科考任务开始从中山站往上海赶,中途要经过海盗猖獗的地带。为了防备海盗,船上成立了防海盗小组。“经过苏门答腊岛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戒备了 ,白天还好,到了晚上,我们就开始启动防盗小组。从晚上10点开始,在各个固定岗和流动岗位上,会有3到4个人轮流值班,一旦发现情况,马上汇报防海盗小组。”张工程师介绍。
据了解,雪龙号船上配备了武器等装备,完全可以抵抗住海盗攻击。另外,在雪龙号出发至太平洋的时候,全体船员包括科考队员都进行过射击训练,每人5~8发子弹进行射击练习,所有船员必须学会,一旦碰到紧急情况,全员出动。
“越是恶劣的环境,大家的凝聚力越强烈。我参加了七次南极科考 ,每次考察都遇到很多生死相交的朋友,即使科考结束了 ,大家还一直保持联系。凡是去过南极的人,就会对南极有特别的感情,特别关注南极的情况。”张工程师告诉记者。
记者 李敏
新闻推荐
西海岸看房团周日出发团购砍价还有免费班车如果您也感兴趣,打80889818报名
西海岸看房团周日出发团购砍价还有免费班车如果您也感兴趣,打80889818报名日期:2010-04-14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