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思君不见君,黄家路,无人回……”青岛市民74岁滕女士思念逝去老伴的一首词在清明时节读起来更平添了几分伤情。几十年的伴侣撒手人寰,这带给老年人的伤痛也许远远大于各种疾患,何况丧偶之痛比病痛更容易击垮老人。缅怀逝者,更要善待生者。清明节前夕,记者探访一些丧偶老年群体自发组织了解到,面对人生不幸及随之而来的孤独,丧偶老人需要自己精心调理,也更加需要社会各界对丧偶老年群体的关注和帮助。
丧偶之痛更需善待
“我很乐意把我的经历与大家分享,让与我一样的老人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 ”83岁的蔡凤修女士在与记者交流时充满了自信,说话有力语气开朗,跟年龄貌似有些不相符。但就在一年多前,她还是一位生活孤独、性格孤僻,不爱出门更不愿到人多地方去的老人。
“我跟老伴的感情太深了,我们特别恩爱,老了更是手牵手形影不离,朋友们笑称老鸳鸯。 ”回忆起往日的场景来,蔡凤修的语气中仍透着甜蜜。 “九年前他的去世对我的打击太大了,这些年我始终无法调整,没有生活的勇气,就像得了抑郁症。 ”
“我也知道不能窝在家里,应该通过走出家门参加活动来调整,但一直没有适合我的途径和方式。而自从2008年报名参加了俱乐部以后,好像找到了 ‘疗伤药方\’,与遭遇相仿、年纪相当的朋友们的交流让我彻底走出了阴霾。 ”蔡女士所说的俱乐部便是由一群丧偶老人自发组织起来的单身俱乐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关心帮助来排解内心困扰,他们共同分享着希望和阳光。
构建温馨情感家园
“我是2008年老伴去世后开始有成立老年丧偶者组织这个想法的。 ”金色年华单身俱乐部的发起人85岁张朴介绍说,走出家门,远离孤独,多参与集体活动,这对失去伴侣的老年人尤为重要,“但目前根据这类群体的实际需求而存在的组织非常缺乏,尽管在社区也活跃着很多老年组织,但丧偶老人有着排解孤独、调节心情的特殊需要。 ”
“我们每周组织三次活动,平时还出游、聚餐、过生日。 ”张朴介绍说。 2008年7月俱乐部成立至今,已经有120多位丧偶老人参加俱乐部的活动,大家在相互接触和关怀中,由最初的沮丧、孤独逐渐变得开朗、活跃起来,通过这个“情感家园”来共同应对晚年孤独境遇。
新闻推荐
本报讯 4月9日上午,老年生活报周周乐大课堂在本报读者接待室如期举行,读者纷纷自备材料前来交流学习。来自青岛市民俗学会的民间艺人刘平湘为大家讲解并展示了铜丝制作自行车技艺,单人自行车、情侣...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