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莉
□本报记者 董莉
可能谁也没有料到,日本核电危机的爆发会给可再生能源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其中风电更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
在昨天举行的“山东省风电产业及装备制造发展高层论坛”上,由北车风电公司发起的“山东风电装备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山东风电企业将抱团转动“大风车”,共同打造山东风电产业“航母”。
山东风电资源全国第三
“日本核泄漏对中国核电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中国已经暂停了对核电项目的审批。”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在论坛上表示,如果未来调低核电发展比重,则意味着风电将大有可为。
“山东省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总储量达到1.71亿千瓦,居全国第三位。山东作为第八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进入国家风电发展规划。同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风电产业将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北车风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世瑞介绍说,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及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据悉,作为新一轮风电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截至2009年底,我国风电已占到全国发电量的2%。国内大批主机和配套厂商争相进入风电产业,山东的风电产业也是风生水起。到去年年底,山东累计装机容量已居国内第5位,拥有8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和44家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省已并网风电场达到35座,主要分布在沿海的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以及内陆的临沂。
鲁企欲借产业结盟“争风”
尽管在发展风电上,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黄鹂直言不讳地指出,山东风电产业起步相对较晚,要想有所建树,下一步的起点必须要高。
“山东省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山东自己的‘区域品牌\’和拳头产品,省内的风电装备市场也基本由省外和国外企业占有。全省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还没有一家进入国内制造商前10名。”贾世瑞表示,目前山东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济规模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有待增强。
另外,目前风电产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地纷纷投资建厂,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企业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供应商关系,因此无法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而使成本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山东风电装备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山东风电企业将通过这个平台将风电资源和装备作为一个整体谋划,借此培育出拥有国内乃至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整机企业,打造山东风电装备制造产业“航母”。
“大跃进”后将重新洗牌
“我国风电市场的增长速度已位居全球之首。去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利用风力发电的国家。”黄鹂说,近几年的风电发展几乎可以用“大跃进”来形容,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出现价格混战。对企业而言,如果形不成规模以后将“很难混”。“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风电发展过快。”贾世瑞说,一个方面是由于电源建设快于电网建设造成风电并网问题加剧,另一方面风电设备制造厂商过多造成产能有过剩倾向。但其实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是简单的过剩,深层次的问题是“技术研发不足,开发底蕴不足,后续的研发没有”。
贾世瑞打了个比方说,这个现状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国内电视机产业。当时很多城市都有电视机厂,但当时最有名的飞跃、凯歌等品牌电视机厂现在没有生存下来。而当时刚涉足甚至还没来得及涉足该领域的企业,如海尔、TCL等却后来居上,成为当前的主流品牌。
“为什么这些企业留下来了,前面那些曾轰轰烈烈的牌子都倒下去了?”贾世瑞说,因为建一个电视机总装线非常容易,投资不大,见效很快,当时市场的快速需求形成巨大的买方市场,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能快速卖掉。好多电视机组装厂都不知道产品机理是什么,只知道买了部件拼装。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理性化,一些电视机厂出现难以生存的困境。少数电视机厂靠持续地技术改进,不断创新并紧跟市场变化,最后才生存下来。”贾世瑞认为,现在的风电装备制造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但对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而言,更应透过产能过剩的表
象,看到其背后蕴藏的巨
大商机。
新闻推荐
三球:拉米雷斯(杭州)。二球:萨梅隆(上海),布兰登(成都),威尔逊(陕西),克莱奥(广州),J?格里菲斯(北京)。一球:韩鹏、王永珀、奥比纳、安塔尔(山东),亚当(成都),佐里奇(天津),里亚斯科斯(上海),路易斯...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