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三里河街道刘家村被收入山东水利移民管理局编制的《山东水利移民典型集萃》,成为此次青岛市入选的两个村庄之一。
“我白天照看自己的小店,晚上到村里的文化大院跳跳广场舞,生活很悠闲,也很满足。”李鸣秀道出了刘家村人的幸福生活。2008年,借助村庄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李铭秀投资开了家小旅馆,和不少村民一样,搭上了发展三产致富的快车。
刘家村是靠着国家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作为第一桶金富裕起来的村庄,2006年,国家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到位,刘家村的每位村民每年可以领到600元,领20年;村集体发展扶持资金440多万元,每年88多万元,连续发放5年。有了这笔启动资金,村集体成立了青岛海泉工贸有限公司,建设了占地面积28亩的工业厂房,对外租赁,年租金70余万元,已累计为村集体创收400多万元。村集体有了累积资金,发展的道路越走越顺畅,刘家村走上了富村强民的和谐发展之路。
2009年,村庄盘活村庄闲置土地资源,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占地10亩的高标准校舍和供水设施,租赁给青岛工学院,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50万元,累计增收11250万元;发展学院商圈经济,现有个体私营业户47家,转移村庄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做到了人人有保障、失地不失业。
村里有了钱,福利待遇也跟着提高,全村每年发放300多万元用于村民生活福利补贴,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领到近6000元的养老金……村民生活有了保障,创业的干劲就更大了。“496户村民中,自主创业就有86家,村民不靠着土地度日,也不用奔波打工,就是守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村干部付国俊告诉记者。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村庄还注重文化设施建设。2013年5月,数字化影院正式启用,文化大院内电子阅览室、书画展室、乒乓球室等娱乐活动室一应俱全,成了村民们一起乐呵的好地方。(王惠 赵梅)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