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总投资10亿元的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我市。2013年6月6日,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项目在国家级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一年间,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校地通力合作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当前,胶州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西安交大拔尖的科技人才、领先的科研技术与我市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高度契合,不仅将带动我市向“智慧城市”迈进,更将为胶州乃至青岛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强力带动。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德平高度重视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项目推进情况,多次到建设现场查看工程进度,了解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我市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市政协、市委党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26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规划分三期建设科研楼、教学楼、专家和研究生公寓、中试车间及配套设施等工程。2月17日,记者在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一期工程5个中试车间中,1-4号车间已竣工,5号车间完成主体框架,预计5月底交付使用。二期工程1号、2号科研楼,1-4号公寓楼,餐厅等单体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年底前交付使用。多次来胶查看项目推进情况的西安交大副校长宋晓平感慨地说:“项目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振奋!”
政产学研对接
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早在项目奠基之际,西安交通大学便与我市8家企业集中签约了“智慧城市”建设、环保物联网、3D打印等10个高科技项目。目前,已完成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云计算平台在线监控终端土建设计和监控中心及排污权交易中心选址工作。环保物联网云计算系统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物联网系统软件正在同步开发。
为加快推进产学研对接,2013年,我市举办了西安交大“百名教授青岛行”、“百名博士胶州行”活动,150余家企业负责人现场提出80多项技术需求,部分教授分组赴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对接。凯能锅炉、德固特节能装备等20家企业与西安交大在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特种锅炉研发、企业管理信息化、超临界萃取技术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在注重产学研对接的同时,
(下转第二版)(上承第一版)我市积极推进当地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当前,达能环保与西安交大合作项目及产品已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中信欧德与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联合建立非标自动化研发中心,非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项目已做出部分样机;中仁药业与西安交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签订委托开发协议,投入140万元委托其开发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4个功能性保健产品。
搭建研发平台
注重人才教育培养
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项目将依托西安交通大学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研发、新能源研发、电力新技术及装备研发、青岛思源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网络化先进控制系统技术研究开发、国家“环保物联网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云计算系统”七大科研平台。同时,针对我市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以及集装箱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锅炉及辅助设备制造、电机制造等方面的产业基础,结合青岛市公共研发平台规划布局,该院正积极申报高端制造公共研发平台。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市充分利用西安交大优质教育资源和学科优势,2013年组织了42名优秀企业家赴西安交大参加“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西安交大培训班”,通过企业家在职教育,有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同年,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第一届公共管理硕士(MPA)班和软件工程硕士班正式开班,为我市培养大批社会管理和科技创新人才,有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层次提供了支撑。
记者从西安交大青岛研究院了解到,2014年研究院将争取全日制软件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三个专业研究生班开班,实现在胶研究生规模达到120人以上。同时开展在职教育和远程教育,开展具有特色的企业家培训班,与市政府通力打造“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坛”。
(张婧 周志春)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