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两名草根,两名草根

来源:青岛早报 2015-06-05 00:54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走街串巷“攒”起民俗博物馆

数十

全部藏

品创

办了辛

安民

俗博

“这幅清中期孙氏宗谱是我20年前花两万块钱从村子里收上来的,现在已经升值到几十万了,不过我不想卖,我会把它一直挂在博物馆里,让后人参观研究。”说这些话的是一个声音浑厚的中年男子,他是这家博物馆的创办人之一——潘进和。走在辛安民俗博物馆藏品之间,当过大厨的潘进和满脸自豪。人们不禁要疑惑,他是如何收集来这么多珍贵藏品并建成博物馆的?他的合伙人薛瑞密也十分神秘传奇,这位合伙人小时候和父亲走街串巷收旧货,数十年下来攒下了大量藏品。2002年,两人拿出了全部藏品,创办了眼前的辛安民俗博物馆。如今,这座博物馆每年都会迎来上万人参观,两名草根收藏者是如何实现他们博物馆梦的?记者怀着好奇心,走进这座民俗博物馆寻找答案。

博物馆探访

馆藏散发辛安泥滋味

在辛安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四楼,记者看到了这座民俗博物馆。从外面看这家博物馆平淡无奇,但走进800多平米的展厅,里面陈列的3000件藏品让记者十分意外。这些藏品分龙山文化、商周文化、两汉文化、宋元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等,有陶器、瓷器、木器、青铜器四个系列。这里有汉代至清代的古代秤砣,展现了度量衡的发展历程。这里有清朝乾隆时期的 “中华大清”地图,保存完好,绘制精细,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刻有 “日本三木商店”的酒坛,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本地民俗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品,如木制播种机、纺线车、织布机、锄、耙、石磨、升、斗等,虽然多数外观斑驳,但透露出了本地文化的原汁原味。潘进和是土生土长的辛安人,最爱聊的就是辛安的文物和它们背后的辛安文化。他告诉记者,博物馆里绝大部分的展品都跟辛安地方文化有关,从中能看到辛安本地民间文化的发展历程。

沙里“淘”出象牙秤杆

“当年在农村集体农田干活,在地里经常能挖出很多石器、陶罐,我只知道这都是古人埋下的,但不知道它们都是哪个年代的、干什么用的,对这些东西感到十分好奇。”潘进和说。他上高中时,就对历史课本中富有神秘色彩的古董十分着迷,但他翻遍家里,只发现老人留下的几件锡器。1985年,村里一家农户翻盖新房,挖地基时挖出一根筷子模样的骨头,上面居然有刻度。当时没人当回事,随手就扔到路边沙土堆上。潘进和捡到后如获至宝,他查资料得知,这是一个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的秤杆,而且还是用象牙做的,名为“象牙戥子秤”。这一发现刺激了他的收藏欲望,从此他对田间地头出土的老古董更加留心。

两口大缸换来明代陶斛

潘进和称,可能跟自己的职业有关,作为掌勺的大厨,整天和盛油盐酱醋的瓶瓶罐罐打交道,使他格外留意身边的陶盆瓦罐。“上个世纪80年代辛安这个地方开始改建,许多村子都拆迁了,村民搬家时收拾出许多老古董,卖的卖,扔的扔。”潘进和回忆说。看到周围这么多的老物件被 “糟蹋”,他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他靠着自己开酒店攒下的一点积蓄,开始走村串巷,听说谁家有老物件,就主动上门求购。偶尔有些村民看他对这些不起眼的物件这么热心,就直接送给了他,但如今这些收藏更多的还是他用真金白银买到的,或用物品置换来的。“这个明代的陶斛是计量粮食的器具,是我用两口大缸从一个老奶奶手里换来的,花了我160块钱。”潘进和说。搞收藏花掉了他大部分积蓄,家人对他的收藏爱好并不十分支持,但他看到有意思的古董就心痒难耐,不断出高价购买古董。

两万元淘来的镇馆之宝

这些藏品中花费他最多的一件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孙氏宗谱。他用两万元买回这个宝贝,引起了全家人的反对,可如今这个藏品挂在博物馆的入口处,成了他的镇馆之宝。宗谱是一种半印半画的悬挂式家谱,主要用于敬奉祖先神灵。潘进和介绍,这幅宗谱是清代本地达官贵人留下来的,到了民国,这个家族不断衰败。上世纪90年代,他无意中听说有人家中有这样一幅宗谱,便主动找上门来。这户人家起初不想将宗谱卖给他,但是没想到潘进和开出两万块钱的高价,宗谱就这样被他收进囊中。

记者看到这幅宗谱幅面较大,宽约1米,高约1.5米,主题画面上部是耸入云端的飞檐屋宇,其下供桌上摆放着牌位,再往下是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记录着已逝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画面底端是身穿清代官服的达官贵人,玩耍嬉戏的孩童,四角是寓意长寿的松柏仙鹤及梅花鹿等,整个场面光鲜热闹。“画上都是描绘家庭盛事的,象征家族人丁兴旺,官运亨通。”他说。博物馆建成后,这张宗谱始终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到现在有人出价40万元,潘进和都不肯卖掉。

走工地发现龙山文化遗址

除了收藏文物,潘进和从2000年起义务干起了黄岛文物保护信息员,每当有工地开工,老潘都会过去转一转,哪怕是一个小陶片也会细细看上半天。一旦有所发现,他就及时报给文物部门。14年间,他发现了十多处古文化遗址,经过考古专家的挖掘整理,将辛安地区的人类文明史从以往考证的汉代又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

2004年,他在一处工地上发现挖出的土里夹杂着很多陶片,以他的经验和平时积累的文物知识,断定这是珍贵的文物。经过青岛考古研究所对遗址的探查,发现这是一处距今有4000多年的文化遗址。在这个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典型的龙山文化蛋壳陶杯、陶簋、陶罐、石斧等残片文物,该遗址被青岛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潘进和又在一处工地的青砖堆里发现了一块带有双面铭文的古砖。这块古砖又长又大,一面用隶书写有“太和四年作”,另一面用篆书写有“绳氏”。经青岛市文物局鉴定,是三国时期铭文砖,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讲起最珍贵的一件藏品,潘进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块头盖骨化石。

2012年一场大雨过后,南辛安前河河水水位上升,河底和两岸的泥沙都被冲刷掉了,天晴后,潘进和经过河边,发现有块地方的土层的颜色明显发黑,与周边差异很大。潘进和意外发现有几块骨头化石插在土层里,其中有一块还带有两颗牙齿。“这几块头盖骨其中有一块带着牙齿,其中两块化石可以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拼接后的面积也与现代人的头盖骨大小相差不大,但大于一些其他动物的头盖骨。如果真是人类头盖骨,那说明在万年之前这里就有人类了。”潘进和说。

“破烂王”捐出数十年收藏

这个博物馆外间的玻璃柜里,还有数量众多的金属器具。潘进和告诉记者,这是他的搭档薛瑞密收藏的。薛瑞密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村民,从前家境贫困,父亲靠收废品维持一家生计。薛瑞密很长时间也在收废品,但是与父亲不同,他对收上来的各类金属器具十分感兴趣。“我这个朋友人很低调,很有心。”潘进和这样评价。虽然不知道金属器具的来历和用处,薛瑞密仍能隐隐感到它们的不一般,他将品相好的金属器具收藏了起来。这些最初被当做破铜烂铁卖掉的古董,就这样侥幸逃离被回炉重铸的命运。得知潘进和打算筹办博物馆后,薛瑞密也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两人共同创建了如今的辛安民俗博物馆。

“我不求什么回报,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本土也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后我有好的藏品,我依然会无偿把它们放到博物馆里,让大家来认识它们。”潘进和说。他还坚持说,这些文物藏品都不会卖,因为他要对历史负责,对国家文化遗产负责,要让这些珍贵藏品留在辛安,留给辛安人参观。

本版撰稿 摄影 记者 胡明山 黄飞杨博文

新闻推荐

“环境日”绿色出行,“环境日”绿色出行

早报讯 昨天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也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上午10时许,青岛市环保局“保护母亲河、生态胶州湾”环保公益活动在美丽的大沽河畔启动。启动仪式结束后,市环保局干部职工和...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两名草根,两名草根)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