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老王最近正忙着买家电。“电视挑好了,55英寸的,屏幕那么大的个,看电影那效果真是太好了。”老王说,这是他这辈子买的第四台电视机:上世纪80年代,结婚后攒钱买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上世纪90年代,闺女上学的时候,黑白电视换成了彩色的,尺寸扩大到了21英寸;到了00年代,闺女大学毕业那年,老王把家里21英寸的“大肚子”彩电换成了薄薄的平板电视,尺寸上到32英寸。第四台电视是更薄更大的LED。
下个时代,老王的第五台电视会是什么样?已跃居全球彩电销量三强的海信给出了答案——激光电视。当下,中国彩电市场已进“饱和期”并呈现持续低迷状态。突破势在必行。海信将耗时7年倾力打造的激光电视定义为集团战略性产品。下个5年,激光电视将充分满足电视市场大屏化需求,引领电视行业进入新时代。
【倾力破局】
激光电视满足高性价比大屏化
眼下整个电视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变局关口。平板电视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经进入了产业转型和变革的时期,LG、三星全球主流彩电厂商如今已挺进OLED领域。唯独海信剑走偏锋,分化出了另外一条事关未来生死的技术路线。海信手握的是一张名为“激光影院”的“技术王牌”,自2007年开始,海信倾力打造。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激光电视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海信激光影院电视事业部副总经理王伟告诉记者,大屏电视将会越来越受欢迎。近年来,随着液晶市场的发展,用户对屏幕的主要诉求从32英寸向40、42、50英寸转移。2015年,55英寸产品成为了高聚焦产品。因此,针对激光影院电视产品,海信规划了85、100、120英寸三个尺寸段。
目前,100英寸的激光影院电视已经上市,售价6万元,而同样100英寸的液晶电视售价要在50万元以上。“一台液晶电视,屏幕占到了整机成本的70%,而且随着其屏幕尺寸的变大,价格也呈几何级增长。激光显示技术正是大屏性价比最优的方式。”王伟坦言,消费者存在对大屏的需求,所以海信就通过这个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无屏化掌握自主核心知识产权
海信对激光电视的定位绝不仅仅是一款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去过海信黄岛生产基地的人都知道,在这里,激光电视生产车间几乎从未对外开放过,就连很多海信内部的人也未踏足过,被称为海信的核心机密之地。
海信每年推出的电视新品有三四十个型号,给予激光电视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王伟称,激光电视是海信集团的战略性产品,代表彩电显示技术的未来,是海信开创电视机新时代的王牌。周厚健对当年中国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只能给外资品牌充当搬运工的困境至今感触颇深,他的性格为企业注入了专注技术、实业报国的色彩。他甚至提出,没有芯片的厂商只能是二流厂商,更无法定义自己的原生产品。于是,面对国内彩电产业缺芯少屏的格局,继2005年发布中国首颗自主彩电芯片后,海信去年又发布了搭载自主研发SOC级画质芯片Hi-ViewPro的智能电视。
据了解,激光电视利用的是激光成像原理,无需显示屏。而目前主流的LED电视,以及OLED电视都需要显示屏。显示屏一直被韩国等垄断,一旦OLED市场做起来,而国内OLED面板技术不成熟,“命脉”被韩国垄断,企业会很被动。所以周厚健的意图和逻辑很明显,直接进入激光影院代表的无屏时代。
对于下一代电视技术的走向,海信希望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电视,在未来电视血海杀出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一旦海信成功,全球彩电等商业竞争格局也将由‘韩日中\’改写为‘中韩日\’。”刘洪新信心满满地表示。
技术从无到有掌控产品成本
2014年9月,海信推出第一代激光电视;2015年12月,海信第二代激光电视亮相;今年,海信将推出第三代4K激光电视影院。截至目前,海信在激光显示领域已取得140多项专利技术突破,核心的激光光学引擎100%自主研发设计,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完全自主运营,可掌控70%的产品成本。
以二代激光电视为例,显示亮度更高了,基本可以与现在主流的液晶电视相媲美。海信在投射技术方面也从几年前的数米之外投射,到如今的超短焦近距离投射。这减少了激光影院在家用时的空间需求,并且还将继续进步,王伟表示,这项应用“甚至离墙只需十几厘米”即可清晰实现需求。海信坚信,眼下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的前夜,5年后,自己将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市场规则的定义者。
【青企动作】
互联工厂落地供给侧改革
对家电业而言,供给侧改革并不是新问题。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国家电业,高库存现象持续存在,因此供大于求是中国家电业的真实现状。青岛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多家知名家电企业,面对大环境的变化,它们先知先觉,通过技术改造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拥抱互联网提质增效。
专注制冷设备超过30年的澳柯玛将“解决顾客的难题”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标尺。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家电与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澳柯玛聚焦制冷家电产业升级,展出了横跨家电行业、制冷装备行业、冷链物流行业的“互联网+全冷链”战略,获得业内关注。
“近几年很多家庭把冷柜作为冰箱的补充,购买需求每年在1000万台以上。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更新鲜的需求也在不断出现,整个冷链物流中对储存有个性化要求,在家庭冷冻冷藏需求中也需要个性化服务。”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表示,针对这种市场需求,澳柯玛做出了相应的战略布局,将商用冷柜引用于家用,并基于满足各种个性化需求对冷柜产品功能以及外观进一步升级强化。比如将应用于科研、医疗等领域的超低温、精准温控、急速制冷等技术全面普及到家用冷柜产品上,推出了如-40℃深冷速冻系列冷柜。
另外,针对冷链全过程,澳柯玛将已拥有的低温冷库、大型冷链物流车、商超设备、中小型电动冷藏车、生鲜自提柜、冰柜和冰箱等家用制冷产品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冷链链条。借助澳柯玛的“ICM智慧全冷链管理系统”,实现全冷链设备在运行中温湿度、故障、位置等的实时监控,及冷链各环节物品入库、销售、存储等的综合信息管理。从而完美打通从产地到餐桌的生鲜配送链条,即智慧冷链。
为了支撑战略尽快落地,张斌透露,公司通过增发议案募集了4亿资金,将用于打造商用冷链和家用冷链的智能互联工厂,这个工厂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立项支持,“大概在今年10月份,外界就能看到我们的智能互联工厂建成。”
【观点】
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
供给侧改革促青岛工业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给百姓提供他们想要的优质的产品。”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说,供给侧改革对青岛是一个重大机遇,会给当下青岛工业转型发展开辟新出路,更会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后五年内,青岛市将梯次实施以改造500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建设50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培育5个云制造服务平台为重点的“三个五”试点示范行动,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青岛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互联网工业领军城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率先走在前列。
供给侧的核心是用户需求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周厚健在两会上提出,在传统家电利润越来越少的今天,利用技术、人才的优势实现向低风险、高毛利的新兴科技市场的战略布局,培养更多百亿科技产业,是海信产业升级的需求,也是中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周厚健认为,供给侧的核心是用户需求,基础是技术创新,结果是产业优化。彩电市场内需不足已经有几年时间。而唯有认真揣摩用户需求、依赖技术创新、突出差异竞争、改善产品结构,创造新的市场,才是彩电业的出路。这个思路恰恰就是供给侧改革思维。 本版撰稿 记者 王婷
新闻推荐
早报讯 记者昨日从交运集团青岛汽车总站了解到,市内各车站预售期调整为15天,当天起清明节小长假期间的长途客票已经可以购买。据悉,中短途旅游流与祭扫客流将成为主力,客流高峰将集中在4月1日下午和4...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