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对很对人来说是神秘的,一扇门隔开了里外两个世界,将患者与家属分离。护士们每天忙碌的工作家属看不到,这是一个需要慎独、自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护士不仅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借护士节即将来临之际,走进青岛阜外医院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护士长谢爱平(右图)的世界,记录她的忙碌工作状态,体味一下她的喜乐与甘苦。
无所不包
患者感受全方位呵护
在ICU(重症监护室),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仪器设备护卫在旁,其复杂的仪表键盘、闪动的荧屏令人眼花缭乱,身处其中的护士们从容镇定,细心地观察,娴熟地操作。而在一个班整整12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们要一直保持着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时刻注意着各种仪器的运作,输液,换药,随时检查输液管,给病人润唇、翻身,反复询问病人的感受并给予心理安慰和鼓励……护士们奔跑在“生死一线”,忙得脚不着地,在各患者间来回小跑,像上紧发条的钟表一样不停忙碌,手里干着,耳朵听着,眼睛看着,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不能按时下班更成了家常便饭。
据护士长谢爱平介绍,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患者,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和大手术之后的患者,所以对护士的素质要求极高。不但要熟练运用各种先进仪器对患者进行实时观察和严密监护,及时捕捉和判断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还要对重症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心理护理。护理教科书记载的一百多项生活护理,在ICU几乎全都要做。
谢爱平很直率地说,从事这项工作不累不苦是假的。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是没有家属陪伴的,所有的生活护理事项都要护士来完成:洗头发、擦拭身体、口腔护理、给病人喂食、翻身、接大小便……无所不包。能够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莫过于看到患者康复后感激的微笑。
为了避免出现压疮和肺部并发症,护士们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给患者进行一次翻身扣背。近期,ICU同一时间一下子住进4位患者,体重都是在200斤左右的男性患者,对于这些年轻体弱的小护士们,每次为患者翻身可真是件“头疼事”。好几个人一起使上浑身的力气,每次忙活下来,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
去年9月份以来,她们就有8个护士休孕、产、病假,手术量又增加了,真的是连轴转,下了夜班接着上夜班的,一周上班达到60个小时,这种情况经常有。院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从全院挑选了7名精兵强将充实到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中来。
“我们不仅仅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谢爱平说,在她看来,她们每天都博弈在生与死的战斗中,从死神手里抢救生命,重症医学科的工作不像工厂流水线,如果零件加工坏了还可以回炉再造,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机会,压力与危机并存。
永不言弃
工作必须万无一失
“每个生命都不可复制,对每个家庭都是唯一,所以面对危重患者的抢救要永不言弃。”谢爱平说,比如主动脉夹层患者要马上手术治疗,置换病变血管。否则一不小心,有时打个喷嚏,就有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大出血。今年有个主动脉夹层患者前后在ICU病房住院2个月,护士们必须排班看护,一刻不敢放松。“术后由于心脏供血不足,神经末梢比如双脚很容易出现花斑,进一步加重的话就可能导致坏死,我们的护士就那么靠在床边为患者不断地按摩、搓揉、换热水泡脚、凉了倒掉再换新的热水,一遍又一遍,为双脚保持持续地活动状态,避免坏死。”谢爱平说,患者因为病情较重,术后每小时会无意识排一次便,是带有腥臭味的柏油样稀便,一次家属要求进ICU见面,就在这时患者排便了,家属本能地躲在一边,谢爱平主动上前帮患者翻身擦洗,更换衣物床单等,事后家属感慨地说“自己家人做不到的,谢爱平做到了”。不过这在谢爱平看来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护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肺部感染,比如胸腹腔手术患者,不仅要关注肺部感染问题,还要强化胃肠功能恢复和皮肤保护。为此,护理人员积极采取措施,定时为患者拍背、吸痰、变换姿势、活动四肢、揉肚子、灌肠,促进胃肠蠕动。”谢爱平说,“每份工作都允许失误的存在,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工作要求万无一失。”因为即使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的失误出现在患者身上将是百分之百的生命威胁。
谢爱平介绍,一般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因病情较重,或多或少在心理上都会产生烦躁情绪。这就需要护士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譬如常用亲切的称呼 ——叔叔、伯伯、爷爷、奶奶等让他们感到温暖和依靠。此外,护士还需从医学知识上给予患者解释,譬如这个针打了有什么效果,为什么需要打这个针等等,这样才能尽量减轻患者因病痛产生的焦虑情绪,从而更好地得到治疗。而这些偏“心理”上的护理需要护士本身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只有自己打心里去为患者做出关怀、疏导,患者才能切身体会感受,从而产生效果。如果本身对患者漠不关心,只是走工作程序一样地去做这些事,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不了解护士行业的人或许不知道,我们经常会有各种心理课程和职业培训,以加强护士的心理素质,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以尽量好的心理状态为患者作心理上的 ‘护理\’。”谢爱平说。
没日没夜
只求患者顺利康复
这份工作,除了让她们接近生老病死的本质,还让生活细节时时被工作渗透。因为压力大,她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只要听到电话铃响,第一个冲过去接的肯定是护士。”谢爱平说, “总担心病房会出什么问题,就是回到家心里也惦记着。”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压力和无规律的生活作息,导致身体得不到及时休整,最近,她们当中有7个护士患了皮肤湿疹,身上出现大面积的肿,每天饱受瘙痒和疼痛折磨。出现这些症状,没有一个人抱怨,对于身体的不适和工作劳累,她们选择的是默默承受和甘心奉献。“给患者尽可能多的温暖,让他们感觉到像在家里一样。不要让患者一进ICU,就感觉到已经有半只脚踏进地狱的门口。”
而对自己的家庭,她们却疏于照顾,甚至孩子高烧也只能强忍泪水在岗位上忙碌,有时还要忍受个别患者的打骂。
当记者采访护士长谢爱平时,这位身材小巧的护士言辞朴素,总说自己做的都是些平常小事,然而当话题慢慢展开,在真情流露的叙述中,泪水多次不知不觉夺眶而出。她的泪水,代表了ICU护士这个群体的辛苦与不易。
当别人都在准备下班回家休息时,她们却走在上班的路上。当别人在双休日、节假日开心休闲旅游时,她们依旧工作在岗位上。当别人全家团聚坐在饭桌前看春晚吃团圆饭时,她们却在医院照顾着那些实在不能回家过节的重病号们。当别的女孩穿起美丽的衣服长发飘飘时,她们却永远穿着朴素的白大褂,戴着帽子口罩让每一个不太熟悉她们的人分辨不出她们到底谁是谁。
她们眼里的点滴“小事”,构成了ICU护士的日常生活图画。但正是这些年年岁岁相似的小事,让一个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重症患者转危为安,使他们的生活重新燃起希望。
有过牢骚和抱怨,但当面对痛苦中煎熬的呻吟声、无望哀伤的眼神,谢爱平和她的同事们知道自己有帮助患者的责任,有减轻患者痛苦的义务,这是她们的使命。只要患者能安全度过危险,转回普通病房,进一步好转康复,就是对她们的最大回报。
人物档案
谢爱平,青岛阜外医院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护士长。
谢爱平从事护理工作已有20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始终把患者满意作为自己的追求,勇于承担照看疑难、危重病人的责任和义务,赢得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谢爱平说:我是一棵小草,虽然渺小,但我有崇高的信念,也有坚定不移的人生坐标,那就是奉献我的一切,为了他人生活得更好!
撰稿 孙静芳 摄影 王建亮
新闻推荐
陈莎莎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