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BIM(建筑信息模型)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建筑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技术。BIM技术在建筑业需求较大,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缺口,岛城各大高校适时推出BIM人才培养计划,为建筑行业解决“燃眉之急”。
将持续为建筑业输送明星技术人才
案例BIM技术成海天中心“神助攻”
风光旖旎的海岸线上,青岛在建第一高楼海天中心是一道令人瞩目的“动态”景观。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在建筑规模、单体高度、功能配置等指标上均将创“青岛之最”的超高层大型建筑综合体,若仅仅依靠常规的二维平面图纸进行建设,往往会出现机电管道碰梁穿墙、暖通桥架排布不当等矛盾。变更返工成本高达工程建设总投资的3%—5%。不过,有了BIM技术护航,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通俗来讲,就是把多张单独的平面二维图纸进行翻模,变成可视化的三维立体模型,把建筑数据集合起来进行存储、研究和共享。这种可视化的模型将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统一联系起来,从而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记者了解到,在海天中心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利用BIM三维模型发现了建筑结构不交圈、主次梁搭接有误等各类问题414处;施工图设计阶段,再次发现墙柱定位问题155处,建筑结构图面问题543处,机电与土建专业间碰撞626处,优化空间净高133处……通过与设计单位的反复沟通,这些设计疏漏在现场施工之前全部得到了解决,保守估计节省建设成本7000万元。
如今,海天中心的BIM应用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十余家专业分包、几十家顾问咨询单位以及数百名海天建设者们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BIM技术的应用从无到有,由浅入深,逐渐呈现出了“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三全”模式。
现状BIM深度应用急需专业人才
在青岛,像海天中心这样以BIM为起点,融合“互联网+”理念,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探索的工程越来越多。凭借着设计三维可视化、建造智慧虚拟化、成果精细化、管理运维透明化、使用运维优化等显著优势,BIM已成为引领传统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在此背景下,广大施工企业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而且需要人才支持。“去年我们企业组建了专门的BIM技术团队,如果大项目需要使用BIM技术,公司就会派BIM技术团队的工程师进驻项目,协助项目组建BIM技术团队。今年在招聘中,我们也有一定的BIM工程师缺口。”青建集团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刘宁告诉记者,BIM工程师比普通的工程技术类人员要求更加严格,不仅需要了解土建、安装、装饰工程的施工技术,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软件应用水平和专业知识。
培养BIM人才成为了BIM技术深度应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顺应行业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不少触觉敏锐的高校早已行动起来。其中,青岛理工大学走在全省前列:2010年成立BIM研究所,2012年组建BIM团队,2016年1月成立青岛理工大学BIM研究中心。从2012年起,该校先后在研究生、本科生培养阶段开设BIM课程,开展BIM竞赛与各项活动,全方位培养BIM研究与应用人才。
目标开创研究先河成为“领路者”
说起成立BIM研究中心的缘起,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BIM研究中心主任周东明回忆,这一切始于2009年参与一个校外项目时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BIM,那个项目由美国人使用BIM技术进行了前期设计。”当看到传统的二维平面设计图通过三维模型呈现出来的时候,周东明被深深震撼了。回到学校后,他马上和校领导汇报,考虑在学校成立BIM研究所。彼时,在国内,大部分业内人士连听都没听过BIM,可周东明觉得BIM“是个好东西”,他下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开始,研究所只有一间办公室、两台电脑,我还自己垫资租了一套BIM软件,一年就要10万元。”就这样,2010年,青岛理工大学BIM研究所成立了。随着建筑信息化的普及,BIM技术在国内“遍地开花”,起步最早的青理工也在这场建筑业革命中顺势走到了“领路者”的位置。“施工企业最希望看到的是,招聘人员从高校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基于BIM的项目管理,并在企业中经过项目实践应用后逐步发展到能够进行业务集成的高级BIM管理人员。”周东明说,青理工主要培养的是BIM应用型人才,如BIM软件操作、BIM模型建立、基于专业知识的BIM模型应用等。在他看来,关于BIM的课程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现在本科阶段BIM技术应用这门课程一共32个学时,24个学时都是应用,在具体的工程案例中制定一系列的实训课程,帮助学生熟悉BIM软件的操作。把专业建设在产业上,实现产教融合、让学生学以致用,才能成为稀缺技术行业的领航员。”周东明说。
成果学习系统扎实就业前景广阔
根据统计,青理工土木专业的学生有30%都进行过BIM课程的学习,“测绘、工程造价……以前都是实地技术培训,而如今的BIM课程与城市规划、建筑审图、VR科技等高精尖产业相结合,才让我知道什么是土木人的‘高大上’。”研二女生陆子雨是周东明的学生之一,她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就业方向,“BIM只是数字化施工的基础,我想把BIM应用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做一名装配式建筑工厂的BIM设计师。”
经过系统的BIM学习后,青理工不少毕业生都进入了“中字号”施工企业工作,有的成为了公司的BIM团队骨干。看到这么多毕业生都有了光明的就业前景,周东明很欣慰,其中最令他骄傲的,是他在BIM方面的“开山弟子”周少瀛。在设计院工作几年之后,周少瀛开设了BIM咨询公司,和中建八局、中青建安等国内知名建筑企业合作,为建筑项目提供BIM技术支持,进行平台搭建和软件开发。他也被学校聘为校外导师,手把手指导师弟师妹学习BIM技术,向他们传授和分享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我现在想做的是总结一种BIM的操作模式,把这些经验变成可量化、可重复利用的东西。”周少瀛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傅春晓
新闻推荐
情动咏歌之,唱和青岛事 海滨诗社:胶济铁路风物史的最后一首抒情诗
文/图王帅(署名除外)1930年秋末冬初,海滨诗社成立了。与以胶济铁路成员为主要参与人员的少海书画社不同,海滨诗社是彻...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