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人食五谷杂粮,每个人都会生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从挂号到看门诊、打点滴、住院……所有程序都会和医生相关,许多人对纯白色的医院有着发自内心的敬畏和恐惧。这个时候遇到一个温柔耐心、仁心仁术的好医生,或者遇到一个热情细心的护士,是所有病人的心愿。而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好医生比比皆是!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法规处副处长、器官移植中心办公室主任、慈善工作站副站长、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山东省人体器官捐献专家组成员、秘书董来东,在12月4日-6日于北京召开的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暨宣传工作会议上,获得中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称号。此次大会主要对一批长期服务于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捐献、艾滋病防治等专业领域的优秀红十字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队进行了表彰。记者郑芷南
工作虽然琐碎但是乐在其中
董东来是农村出生的孩子,12岁就离家求学,中专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护士。她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走到了现在的位置,而且她并不安于现状,还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董来东说:“我出生的环境和独自离家生活的经历,让我深深的明白在异地生活的痛苦,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记得小时候,祖父跟我说,‘长大要是能干医就好了,自己生了病起码能自己瞧瞧\’,我记住了祖父的这句话,就走上了这条道路。”“有时候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们,其实我们医生、护士绝大多数都是为病人着想的,盼着病人能赶快好起来,出现矛盾分歧有时候就是沟通问题造成的。现在我到法规处工作,经常要处理一些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矛盾。有一回,我给病人在电话中交流,谈了57分钟,第二天见面又谈了两个半小时。这就是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虽然很琐碎,但我乐在其中。”
促成千人签捐献自愿书
董来东长期从事遗体捐献工作,她组建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组织库和遗体接受站,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具备组织库和遗体接受资质的服务机构。还组建了红十字会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成立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老年志愿服务队。动员潜在捐献者30余人,有近1000人受她的影响签署了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占了山东省自愿捐献人数的30%以上。
董来东作为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全国和山东省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业务培训30余场,培训业务骨干1000余人。不仅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更在规范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管理、促进人体器官捐献方面做出了贡献。
完成山东首例捐献感谢家属为医疗做出的贡献
2011年2月17日,董来东促成并实现了山东省首例人体器官捐献。每每说起此事,董来东都记忆犹新,她说:“遗体捐献都是完全自愿的,随时能提出申请,也随时能撤销申请。这例遗体捐献,是捐献者本人的愿望。我提前去了日照一次,跟捐献者的家属做沟通,我们谈了有两个多小时。当时她的家人都在病房外,捐献者的母亲流着泪说,‘孩子是娘的心头肉,要把她的遗体捐献我特别心痛。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我也只能忍痛割爱,同意捐献。\’,捐献者的丈夫也同意了捐献,就签署了同意书。”
“捐献那天是正月十六,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之前她的家人频繁给我打电话,要我们赶紧过去,她随时都有可能不在。我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人,我坚持一定要让她过完年,过完正月十五。正月十六得知了她死亡的消息之后,我先请临沂的专家去做了捐献的评估,我们又赶过去完成了捐献。”董来东说。
董来东手机里一直保留这位日照捐献者家属的电话,经常会打电话问候一下。董来东还保留着其他捐献者家属的电话,逢年过节都会给捐献遗体的家属打个电话,嘘寒问暖。董来东说:“我觉得捐献遗体的人和家属,都是很伟大的,不仅是一件伟大的事,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我是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些家属,感谢他们为医疗事业做出的贡献。”
新闻推荐
春季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人体代谢旺盛,大脑对外界刺激也比较敏感,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另外,春季气压较低、气候干燥,时常的阴雨、雾霾容...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