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12月15日,在上海钢联的号召下,200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铁哥们”齐聚上海浦东,参加这一钢铁行业年内最大聚会。山东21家钢厂、上百家钢贸企业的代表也悉数到齐,经营压力倍增的济钢集团甚至派出了副总经理以及销售部长、中厚板厂长、冷轧厂厂长、宽厚板厂书记、市场部科长等主要业务部门的干将参会。
一场每年一度的行业聚会,缘何能够聚拢如此高的人气?除了其基础产业规模庞大外,也与钢铁业当前所面临的空前困境不无关系。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长富介绍,当前钢材总体价格已跌至1994年的水平,3802元/吨的钢材平均售价,令全行业身陷巨亏。“一斤猪肉十几元,而一斤钢材还不到两元钱。”张长富直言,钢材已是“白菜价”。武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邓果宇也告诉记者,尽管人们对武钢“种菜”、“养猪”的新闻颇多指责,但就今年的形势看,“幸亏发展了非钢产业,弥补了钢铁主业的亏损。”
钢厂举步维艰,钢贸商日子也不好过。昔日的“铁哥们”变成了难兄难弟。不时见诸报端的“非法融资”、“跑路”等现象,也困扰着钢贸行业。
正如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洪卫所说,钢铁行业所面临的是“一个漫长的寒冬”。
为了抵御“严寒”,作为全国第四大钢铁强省,在行政主导下,山东也加快了“自救”的部分,并成为全国钢铁产业调整唯一试点省。一个月前出台的钢企重组方案,更是将改革推入深水区,全省21家钢厂在未来三年内兼并重组为六大集团。
但在此次浦东相会中,记者通过与省内钢企、钢贸企业大范围的交流后发现,钢铁产业调整仅仅是一头热,行政热推,政策频出,但对于众多民营钢厂、钢贸商而言,几乎没人把这个方案当回事,人们更关注的是自身企业能否在这一波市场低谷中率先突围。
与雷声大、雨点小的行政政策相比,更值得注意的是一组行业新增投资数据:今年1-10月份,全国非国有钢企投资额同比增长46.6%,而国有钢企投资额则同比下降10.5%。而在山东,根据上海钢联的统计数字,今年1-10月份,济钢的钢材产量比去年同期锐减128.65万吨,降至623.87万吨;莱钢维持在1235万吨的水平;青钢也大减61.43万吨,1-10月份产量萎缩至215.61万吨。省内三大国有钢企中,有两家产量降幅超过15%。值得注意的是民营的日照钢铁,今年1-10月份,产量猛增103.49万吨,达到1161.26万吨;泰山钢铁产量也增长45.03万吨,增幅超过22.37%。
面对行业寒冬,国企纷纷选择了减产增效的思路。而不少民企,则快马加鞭,日钢、西王、山焦、泰山纷纷扩充产能,与行政主导下推进缓慢的“国进民退”相比,钢铁投资实际出现的“民进国退”更来得迅猛些。
新闻推荐
商报日照消息(记者李世武)怀疑自己不是父母亲生,日照东港一精神疾病患者竟然残忍的将母亲用石头砸死,继而肢解焚烧尸体预谋掩盖作案事实。...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