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媛:近一段时间,霍晓蕙新作《传统的味道——文化遗产寻访记》成了省内文化界的一个亮点。之所以受到关注,我想,因为这是一本“文化遗产寻访记”,它传达出的“传统的味道”,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霍晓蕙:这本书收录了我几年来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而写成的24万多文字——找到“非遗”项目的发源地,找到一个个传承人,听他们述说一个个老技艺的前世今生,捕捉“草根”的智慧和活力。他们的故事,让我产生记录和描写的欲望,唯有不断敲击键盘,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一段记忆的光影。
没有想到的是,我自己定位为“回顾与纪念”味道的比较小众的书,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你说的对,是“传统的味道”唤醒了人们对那些曾温暖我们生活的老技艺、老风俗的记忆,那些记忆亲切而温暖。
李新华:七八年前,“非遗”还是一个陌生的新概念,通过国家层面的重视、专家的呼吁,现在大家都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并加以传承保护。这几年里,霍晓蕙作为一个媒体人,以她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视角去探访“非遗”、宣传“非遗”,为“非遗”保护鼓与呼,我感觉,她的文字不仅生动记录了很多“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带给人很多回忆,也带给人很多启发,是“非遗”保护中很有实用价值的书。张晓媛:“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起来挺拗口的,但其实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我在书中看到“咕嘎咕嘎两毛五”的泥老虎,看到“精工有儒意”的楷雕,“角角坎坎都不放过”的日照农民画,还仿佛听到了“一嘟噜一穗,喜的人掉泪”的五音戏,听到了“织布纺棉做到老”的鲁西南织女织布时“唧唧复唧唧”的响声……你在寻访中,感动的故事更多了吧?
霍晓蕙:其实在每次寻访前,我都做了不少功课,联系有关专家、搜集信息,对要采访的项目进行研究,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深入到“非遗”项目的发源地实地探访,面对面欣赏“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带给我太多感受。听一个个“草根”传承人讲述一段段故事之后,你才能真正了解那些齐鲁大地社会底层的“非遗”是如此鲜活而有趣。如:“鲁锦”的传承与当地陪嫁风俗是息息相关的;“梆鼓秧歌”是起源于做豆腐、卖豆腐的动作而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民间舞蹈;三国时期的才子曹植是一位出色的杂技艺术家,对聊城杂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五音戏的泰斗邓洪山为什么叫“鲜樱桃”……很多“非遗”传承人本身就是一段故事,甚至是一个传奇,如卖掉自家宅基地,痴心抢救、发掘伏里土陶的甘志友;演皮影戏60年还没尽兴的李兴堂;身患癌症仍在为建一座“天下食印”博物馆而奔走的逄焕健……
李新华:书中对寻访到的每一种“非遗”项目,介绍得都十分详细具体,包括历史流变、工艺过程、传承人的情况、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等,并且非常具体可感,让人身临其境。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对“非遗”的一种传承、保护。张晓媛:作为一个从事文化报道、常年和“阳春白雪”打交道的媒体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来自乡村巷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
霍晓蕙:回答这个问题,往往会扯得很远,可以一直扯到童年。记得有位著名人士说过,每个人的口味,其实是由你的奶奶搞掂的。意思是你童年家里负责做菜和喂养你的那个人,决定了你终生喜欢的味道。同样,每个人的情趣与爱好,也大都发端于儿时的生活环境。我小时候生活在鲁西南的鄄城县,县城很小,但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而热烈,现在被称作“非遗”的那些传统文化元素,怕是早在我身上扎了根。比如现在的我,对家乡的老粗布依然情有独钟,经常搜罗来一些,视作宝贝;还有一些别人眼里土里土气的东西,我却有种莫名的珍爱。我想,正是因为有着“接地气儿”的童年,我才会对那些带着泥土味道的民间老手艺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走近它们,去记录和探究。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山东有27项入选。获悉这一消息后,我很激动——写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给读者,不是很好吗?从那开始,就一发不可收了。
李新华:晓蕙这几年对“非遗”的寻访以及不断出炉的大量的文章,引起省内民俗学界的关注,她也被推选为民俗学会的副秘书长。
张晓媛:如何留住“非遗”,留住“传统的味道”呢?
霍晓蕙:作为文字工作者,用文字记录“非遗”无疑是传承和保护它的最好方式,我想,我还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细细梳理城市和乡村的文脉,将渐行渐远的历史拽回大地,拽回人们的记忆,慢慢品咂,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我爱生活,还有那岁月年轮里积淀的朴素情趣,一定还有很多很多人和我一样。我想,我们应该循着这条朴实无华的道路,回归我们的心灵家园,找到我们幸福的根本。
李新华:“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政府支持外,还要培养、聚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政府大力支持;全民参与。其中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非遗”的根在民间,如果不是全民参与,即使救活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也终究会消失在时间里。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房源众多,如何选房,成了现在购房者头疼的问题,听介绍?看样板间?比价格?也许只有真正的购...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