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捕捞渔船基本信息数据库,首创渔船修造企业“责任书”和“承诺书”监管方式,共争取省市级专项资金3495.73万元投入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全市各级渔船配备通信终端———
本报记者 刘江雪
9月23日晚,一通电话打破沉夜:海上搜救中心来电,岚山港区域一载有3人渔船机舱进水,处于半沉没状态,已失去联系!接到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副市长刘西良第一时间到市海洋渔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现场指挥搜救行动。经过各级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19艘渔船、2艘渔政船和1艘拖船的共同努力,12个小时后,3名船员获救。
救援遇险渔船彻夜牵动人心,而海上渔业安全则始终牵动着市委、市政府及渔业部门的心。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日照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加大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和服务力度,由点及面,全面筑起了覆盖全海域的平安渔业防线。
“渔业安全直接关乎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任何时候不可懈怠。”秉承这一理念,日照在全市所有沿海乡镇按照统一标准建立渔业安全生产办公室,完善渔业安全生产档案,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捕捞渔船基本信息数据库,首创渔船修造企业“责任书”和“承诺书”监管方式,并对渔业村居“统一门牌、统一档案、统一制度、统一版面”,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海上渔业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一张安全之网覆盖全域,而网上的每一个节点,成为保障安全的关键。自2010年以来,3495.73万元省市级专项资金源源不断投入渔业基础建设之中,先后有459艘40马力以上木质渔船免费配备了总价值154万元的救生筏,并定期免费检修;全市1671艘60马力以上的海洋捕捞渔船配备AIS船舶避碰设备,提高渔船安全科技含量;2011年,全市12700名渔业船员免费配备新型保暖工作救生衣和背心式工作救生衣各1件;2013年,全市1500艘大马力渔船配装北斗卫星定位通信终端,约2300艘养殖渔船和特殊渔船配装渔船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并新建一处500W大功率短波电台……
如今,出海渔船只要在电信公司基站能够覆盖的范围内,按下专用报警键3秒钟,报警信号就可以将当前渔船所在的位置、手机号码、船号显示在值班电脑屏幕的电子海图上,实现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准确监管。
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水上突发事件,《日照市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日照市沿海防汛、防台风、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应急预案先后制定,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应急管理框架,为海上渔业安全再上一道“安全阀”。
新闻推荐
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杨志筠)10月27日,东港区社区服务“政通心桥”品牌推进会召开,全区3个街道近40名城市社区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近年来,东港区把社区服务品牌作为推动社区服务开展、提高社区...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