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在山东省区域中小学教学诊断性评价现场会上,淄川区教体局局长牛少健做了名为《用评价撬动区域教育变革》专题报告,获得了省专家的充分肯定,成为重点宣传的典型经验。
近年来,淄川区教体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泉,积极探索实施评价改革,努力发挥评价杠杆作用,充分调动起学校、教师、学生各个层面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校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内驱动力,构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全区教育呈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突破评价改革瓶颈
构建一体化分段评价机制
年以来,淄川区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取消了考试排队、学校排名,淡化考试分数,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减缓教师压力,但也造成评价杠杆一度缺失,重新建立科学有效评价机制,激励学校办学自主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成为当务之急。
“教育最根本问题是‘人\’,人最关键是要解决‘干\’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工作动力问题。我们最初提出评价改革就是基于这种最朴素、最现实的需要。”淄川区教体局局长牛少健阐述了评价改革的初衷。
评价什么?评价内容要形成一个怎样的导向?这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淄川教体局经过广泛且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和学生家长、教师、各学校校长深入交流,根据学生学段年龄特征,把评价的内容确定为:小学阶段注重习惯养成,初中阶段注重兴趣培养,高中阶段注重能力开发这样的一个评价思路,也就是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中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高中生学习能力评价”一体化分段式评价机制。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好的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健康发展,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牛少健如是说。
自年提出构建一体化分段式评价机制的决定后,淄川区教体局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立足区域和学段实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注重以习惯养成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至今已形成了包括5个评价维度、个评价要素、个评价要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后,怎样评价呢?淄川区教体局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主体多元评价,相互补充、相互验证,为学生搭建全方位展示平台。
昆仑中心小学依托活动,突出个性化评价,利用“乐教乐学”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了线上“3+3”评价模式和现场检测“一对一”模式,以活动促发展,以评价促提高。鲁泰洪山小学以“快乐、成长”为主旨,创设了以能力、知识、科技、艺术、运动等为主题的评价机制,在着力改造教育教学方式的同时,积极创设各种评价情境、载体与平台,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实施分类评价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现在,农村和城区学校在综合办学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会挫伤薄弱学校积极性,对农村孩子的成长也不公平。”牛少健认为,实行相对分类评价,让同类型学校进行竞争,能充分调动起每一所学校的积极性,有利于整体水平提升。
针对校际间的差距,淄川区教体局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中小学动态分类评价、学生个体差异评价。将全区所小学根据地域、师资条件、生源状况分为三组五类,将全区所初中学校分为三个组别,不同组别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实行动态评价,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潜能,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以前无论怎么努力,各种先进、荣誉都离我们很遥远。现在不一样了,老师们普遍感到只要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地处山区张庄中心小学孙涛校长明显感受到评价机制改革给老师带来可喜变化。
经过五年多的探索实践,特别是“一体化分段分类”评价体系的建立,淄川区充分调动起了学校、教师、学生各个层面的积极性,调动起了家长、社会参与教育发展的工作热情,取得了初步成效。评价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社会的支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初步形成。
(晚报记者李红通讯员李强)
新闻推荐
记者与志愿者提供服务编者按: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的淄博故事就在哪里。新春将至,基层会有什么样的新鲜事?今日起本报开设“晚报记者新春走基层”栏目,连续推出记者春节期间深入基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