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流传甚广的国学经典《三字经》近日有了一个新版本,即年已九旬的著名作家宗璞和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李存山合作编注的《三字经节简注本》。和以往各版本有所不同的是,因不认同《三字经》中有关“三纲”、“君臣”的内容,宗璞大胆对其进行了一些删改,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举。(北京青年报)
删改《三字经》其实并非首创之举,一方面,《三字经》在元、明、清三朝都有不同版本,现在流传最广的《三字经》版本,也属于删改而成;另一方面,此前一些地方也曾提出删减《三字经》中的“糟粕”,如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就要求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所以,对于这次出版的《三字经节简注本》及编者的删改态度,舆论大可抱着平常心来看。毕竟,这只是众多《三字经》中的一个现代版本而已,在没有强制性干预的条件下,从家长到学校,大可选择性让孩子阅读,而不必完全谋求“定于一尊”。
不过,用删减的方式来去传统文化糟粕,还是值得商榷。一,所谓“糟粕”与“精华”往往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区分,一味删减反而让人失去了评判标准,而变成了对文化本身的“洁癖”,这其实是不可取的;二,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文字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对于非文字形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无法通过“一键删除”的方式来剔除,我们又该怎么办?
说到底,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是糟粕,对之扬弃,最靠谱的方式只能是通过辩证的教育引导来实现。比如,《三字经》里面的“三纲”“君臣”等内容到今天确实已与社会严重不适,那么,正确的教育方式,理应是告诉孩子,这些内容到底为何脱离了现代社会,它“落伍”的地方在哪,又有何弊端,而不只是拿着删减后的“洁本”让孩子背诵了事。
换言之,即便是删改后的《三字经》,若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孩子的积极引导和阐释,而只是满足于孩子能够背诵,恐怕也产生不了应有的正面作用;而原版《三字经》里存在与现代观念不符的一面,只要教育者引导到位,也不必过于担心它真会“误人子弟”。
一如学者钱文忠所指出的,“我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理性分析、研判、批评、接受的过程。即便是记诵,也是在适当讲解前提下的记诵。我相信教育者有能力告诉学生,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批判的。再说,以全貌的形态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能力,磨砺学习者的理性。”而教育只会“填鸭”,而不是让孩子学会思考与批判,其实才是最大的问题。
新闻推荐
新华社济南电(记者萧海川)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组织对餐饮环节食品安全进行抽检,516批次样品中29批次样品不合格。不合格样品中,有25批次出现铝残留量超标,占比超过85%。山东食药监部门提醒公众应...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