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英
从我进入灶房烧火开始,妈妈就特别叮嘱,不能烧有字的纸。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出理由,只是说烧了眼睛会瞎。我不相信,还要质疑。妈妈又把外婆搬出来,说外婆一辈子没有烧过有字的纸,所以到老了眼睛还十分明亮。她还举出某某因为不相信,什么都烧,所以不到四十岁眼睛都看不见了的事来佐证。
当我步入学堂知道了科学知识后,越来越坚信妈妈的说法是迷信,所以在心里总是笑妈妈迂,觉得她代表着落后。只是,怕她老人家伤心,或者是从心底里产生的担心,我很少把有字的纸扔进灶火。像本子,正面用了反面用,实在不能写了就存着,存不下了才当废品卖掉,不知不觉,养成了敬纸爱字的习惯。
工作后,跟随一些文史爱好者到山间闲游,看到一座已经明显风化的石塔屹立在路边人家的院子里,塔的年龄明显比房子更古老,而且有了塔,院子也显得十分拥挤。当时他们告诉我那是字库塔,我却不明就里,只是记住了这个名字而已。
渐渐地,对地方文化越来越了解,我才知道在县境内还有另外几处字库塔,有的屹立在樱桃林的深处,有的伫立在山顶,有的在荒废的寺庙前。虽然大多风化严重,塔身上还长满杂草甚至一两米高的小树,但是上面的文字还能辨认,诸如“斯文归化境,历劫不灰心”等。每一层的字迹都不一样,多为对联,字体多为楷体,书写大方流畅,苍劲有力,足以让人感到当年的文化气息。
其实,在字库塔上除了这些有内涵的文字外,还有一个地方的文字值得拜读。那就是密密麻麻的小楷雕琢出的一个个人名,根据《中国国家地理》(2016.07)的调查,这些捐资人有本地的文生、监生等文化人,还有众多捐十文二十文不等的普通乡民。这些普通乡民可能一辈子都不识字,文字在他们眼中是“摸它不硌手,掐它不出血”的,属于他们完全不了解的世界,然而因为修字库塔,他们慷慨解囊,将盐巴钱都捐了出来。
按照《中国国家地理》的走访调查,发现在我们四川至今依然保存了170余座字库塔,且每一座字库塔的外形都不一样,带有明显的乡间个性。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字库塔的外形总体是仿照佛塔建造的,而且字库塔本来的位置不是伫立在荒郊野外,或者民房旁,它是与寺庙、祠堂、道观或者书院相依。想当年,人们在求神拜佛,祭祖告天之后,再来到这个贮存梦想的字库塔,将废旧的字纸扔进去,看着一缕青烟从塔顶飘出的瞬间,心中一定充满了神奇的力量。
在以字库塔为标志的文字信仰里,代表的虽然是登科中榜入仕做官之类的愿望,但是由此而衍生的对文字的敬重,对文化的敬重,对文化人的敬重,则是国人之幸。
而这样的敬重已经深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那么,从这一点出发,我也明白了老一辈子为什么不让在自家的灶火里焚烧字纸了,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一座专门焚烧字纸的字库塔。
也许,作为后辈,除了瞻仰保护那些依然伫立在乡间的字库塔,我们更应该继承的是对文字、对文化的一种信仰。这样,我们的灵魂就能找到栖息地,我们的生存就能更坚强,然后才能像字纸一样“历劫不灰心”。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冷宏伟)9月2日,第届中国·四川国际烘焙食品博览会暨中秋月饼文化节在成都沙湾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今年参展的月饼品牌有近家,四川本土企业占了半壁江山。3日下午举办了“品生态茶赏团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