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柿子树,树下有一位面带微笑的故道乡亲。沧桑的容颜、红叶的柿子树、高高的白杨,表达了黄河故道人民伟岸正直的品格,蕴含着浓烈的故道深恋之意。这幅反映梨乡特有风貌的作品——《故道记忆》成功入选安徽首届艺术大展。而作者就是市人大代表、砀山县美协主席徐德平。
这幅以工笔为主要绘画技巧的作品无疑是徐德平的得意之作,更是他多年来习作的集中印证。谈起徐德平的艺术之路,要从他小学时期的至爱课外读物说起,书中精美插图深深吸引着他,他的绘画之路也就从临摹那些插图开始。兴趣爱好成了他走向绘画之路的动力源泉,三十多年的笔墨耕耘,见证了徐德平艺术成长过程。正是因为爱好绘画,他选择就读淮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四年的时光,徐德平大部分时间是在临摹、写生中度过,一有闲空就泡在图书馆阅读中外美术书籍;也正是因为喜爱绘画,他在工作之后克服困难,拜名师学习;2010年他又去北京暑期工笔人物高研班进行深造,系统学习工笔人物的立意,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各个方面,高研班的严格训练和个人的勤奋学习,为徐德平独特画风的形成打下了深厚基础。
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是中国最古老,最难画的画种,徐德平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毅力,选择了这个画种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的绘画融汇了众多流派的艺术特点,吸纳了大家们的创作风格,博采众长,走出一条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创作之路。为了用艺术的形式再现生活中的美,他时常苦心钻研宋元时期传统花鸟、人物画表现技法;还涉猎日本美人画以及西方油画的构图来滋养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常以砀山独有的风物作为叙事对象,有着轻盈的叙事性,以砀山的四季变化作为情感的载体,讲述了自己对家乡一草一木、一花一鸟、民俗风情的独特感受。
创作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过程。徐德平是一个有着高尚艺术追求、艺术良知的青年画家,他经常拒绝没有必要的应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笔人物创作上。往往一幅工笔画一画就是四五个月,而且同一题材还要画上好几次,有时站在画凳上一画就是半天,经常累得腰酸背痛,四肢麻木,而他却说:“把美好的东西带给人们是我的责任,为之付出我无怨无悔。”本报记者 权静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014年,砀山县政协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通过走访调研,积极组织委员撰写提案...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