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埇桥区西二铺乡沈家村,贫困户周兆云的蔬菜大棚里长势茂盛的“黑又亮”线椒硕果累累,底层20多厘米长的辣椒已开始上市,顶层一朵朵雪白的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抢眼。周兆云今年50岁,丈夫和老母亲常年有病,孩子上学,生活十分贫困。“这一茬辣椒就能收入8000元左右,俺今年种了两个大棚,总收入3万元没问题,”周兆云非常兴奋地说,“今年俺就能脱贫了!”
干啥能脱贫?钱从哪里来?埇桥区创新金融扶贫机制,让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然人变法人。埇桥区将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分散的金融资源有效整合,实现金融服务与需求信息高度匹配,今年融资6.8亿元用于脱贫攻坚。
今年初,周兆云和本村的16家贫困户依托村里的黄爱英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从埇桥农业分行获得8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选择果蔬大棚作为脱贫项目。在黄爱英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北边连片建设了30个扶贫蔬菜大棚,每个大棚面积一亩左右。“这是家庭农场专设的扶贫蔬菜大棚区,从租地、建棚、供肥、供苗、销售,都是一条龙服务。”黄爱英说,对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每年5万元的入股,分红不低于4000元。
今年55岁的韩家食虽然也分到了2个蔬菜扶贫大棚,但由于缺少生产能力,他就以每个棚一年租金3000元的价格租给本村村民经营。“两个棚一年租金收入6000元,加上平时在这里干些力所能及的零工,每天收入60元,一年算起来也有一万多元的收入。”韩家食对这种脱贫模式感到十分满意。
在埇桥区,金融成为一池活水,对贫困户精准滴灌。去年七月份,符离镇尖山村贫困户程陈华、胡落两家贫困户,各自将自己从农行贷来的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胡彦养牛专业合作社,至今年10月份,已各自分红近2万元。说起为什么将自己的政府贴息贷款入股养牛专业合作社,程陈华告诉笔者,胡彦不仅年青有文化,还在一家养牛场打工多年,再加上当地秸秆资源比较丰富,因此,“把钱交给这样的人俺心里放心”。
在实行“一户一档”金融扶贫中,埇桥区向有发展意愿、发展潜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资金需求,确保“脱贫贷”真正发挥脱贫作用。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埇桥农业分行已发放“脱贫贷”7595万元,重点支持省定新增道路畅通、扶贫路、农村安全饮水等扶贫项目贷款5.58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013户,带动社会投入扶贫工程资金约12亿元。郑杰闫瑜
新闻推荐
市政协召开四届六十八次主席会议 建议2018年1月4日召开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 刘晓云主持
本报讯12月11日晚,市政协四届六十八次主席会议召开。建议2018年1月4日召开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市政协主席刘晓云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苏兴佳、武敏、马红钟、魏建华、张生以及市政协秘书长李励...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