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本报《记者调查》栏目以《寄宿少年之死,谁之过? 》为题报道了泗县长沟镇第二小学学生小磊(化名)因在校内发烧多日未得有效治疗而最终夭折的悲剧。报道刊发后,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很多读者都对小磊之死表达了惋惜,认为这种悲剧的发生实属不该。更多的读者则表达了担忧:如何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如何保障寄宿学生的安全?
近日,记者就读者朋友关心的这一话题,采访了省政府参事、安徽省儿童医院院长金玉莲。
谈感受:十分痛心感到惋惜
7月15日下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行政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认真看完本报报道的金玉莲用“痛心”二字形容了自己的感受:“我感到十分痛心,当今社会发生这种事情真不应该,很让人惋惜。 ”
金玉莲表示,儿童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任何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小毛病都应该引起成人的重视。“儿童的病情转化非常快,有时候就是一两天甚至几小时的事情。如果家长、老师等没有注意到儿童的这些情绪变化和小毛病,结果将难以预料。 ”
农村学生、尤其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日常监护人多为学校老师。老师发现学生情绪变化或者生病时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应仔细询问学生情况,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并和家长沟通,毕竟家长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
谈现状:基层儿科力量薄弱
上篇报道里,小磊死亡前曾到过村卫生室、镇卫生院和县医院这三个不同的医疗机构。而这,恰恰是很多农村儿童看病的基本步骤。
那么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如何?这些医疗机构的儿科力量能保证儿童常见病的治疗吗?金玉莲表示,据她在农村的调研,感冒、发烧、拉肚子这类常见病一般都能在基层医疗机构治好,很多儿童只需去村卫生室就能治好病。
但她同时指出,由于主客观原因,一些儿童疾病症状的细节常被基层医务工作者忽视,这也是导致病情被拖延、悲剧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
“至于这些医疗机构的儿科力量就更加薄弱了,很多基层医院甚至都没有专门的儿科医生。 ”金玉莲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内,安徽省基层儿科医疗力量也是薄弱的。
除了医疗机构,很多农村家长固有的看病土办法,诸如 “大病小病,一律吊水”,“求医不如求神”等错误迷信思想,在金玉莲看来,都给基层儿童看病带来了不少的隐患。她指出,“医学是一门科学,要相信科学。 ”
谈建议:寄宿制学校应该配备校医
看完报道后,金玉莲痛心之余向记者表示,如果学校里有校医,说不定小磊的悲剧就能避免。金玉莲认为,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专门的校医很有必要。
其实,对于校医的配备,2012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曾指出,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应为学校配备校医和心理健康教师。但事实上,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城市中、小学都没有配备校医,更别说远离城市的乡村了。
金玉莲表示,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少年儿童是各种传染病易感人群。做好学校卫生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在寄宿制学校配备专兼职校医刻不容缓。她指出,校医能在第一时间专业地处理学生各类疾病,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
本报记者 陆杨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泗县人口计生委实行“三调度”、“三督查”和“一回头”,力促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工作再上新台阶。“三调度”就是在1、2、3三个月,分别调度奖励扶助新增人员申报、评议、公示情况,确保计...
泗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