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宿州灿烂丰富的文化。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等诸多殊荣让其誉满天下。中国大运河申遗顺利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穿越“十里井”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就是至今保持最为完好的重要遗产点;同时宿州市还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今的宿州人民,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正积极谋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探索一条坚持正确方向、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惠民,滋润百姓心田的“文化大餐”
一座座规模宏大的文化场馆在欢呼声中落成,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在喝彩声中落幕……
近几年,古城宿州,古意犹存,新意盎然。在经济之翼傲舒长空的同时,文化之翼凭借建设文化强市的东风强势起飞。
2014年6月30日晚,随着“中国梦·复兴路”市直机关大合唱比赛的盛大开幕,市文化艺术中心也正式对广大市民开放。在五彩斑斓灯光的映照下,她宛若一朵清新脱俗的梨花在城市腹地美丽绽放,与宿州博物馆相映生辉。
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市文化艺术中心、宿州博物馆、民俗艺术馆等一大批公益文化设施,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气场,吸引着市民纷纷前往。尤其是作为全省十大标志性建筑的宿州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成为宿州市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平台。
如果说城市“文化地标”主要面向高端文化艺术欣赏,那么,各基层文化场馆则重在满足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为进一步加快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宿州市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文化惠及百姓,让欢乐常驻基层。
据了解,目前,全市所有99个乡镇均有综合文化站,1204个行政村均有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正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文化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更是处于全省前三之列,得到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厅局的充分肯定。
“我特别爱看戏,今天不花一分钱就在家门口看到了精品大戏,真是太开心了!”5月26日晚,宿州市第二届戏曲大舞台暨首届戏曲票友大赛首场演出就吸引近万市民前来观看。
作为宿州市时间长、规模大、创意新的戏曲演出平台,戏曲大舞台参演人员达300多人,平均每场观众多达3000余人。演出剧目以宿州市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梆子戏、泗州戏、坠子戏等在全国、全省戏剧节的获奖剧目,让市民充分享受戏曲文化的饕餮盛宴。
得益于宿州市文化设施的逐步完善,近年来,(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敬老节。关爱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宿州市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