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程伟 通讯员 范楷
编者按:6月22日,《陕西日报》以《铜川:产业专业村脱贫主阵地》为题,对商洛市立足实际、发展产业,培育产业专业村,探索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新路的做法进行了深入报道。本报现全文转载。
今年以来,铜川市立足实际,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根本举措,按照“政府推动、金融撬动、企业(合作社)带动、政策拉动”思路,推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模式,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发展致富产业,培育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专业村,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新路。
政府推动 “量身定制”产业脱贫路径
6月的西古村,绿油油的土豆苗一望无际。再有一个月,土豆就成熟了,村民王小红站在自家地头,心中对今后的日子充满期待。
“我是家里唯一的劳力,但肢体残疾干不了重活。直到加入了合作社,日子才有了盼头!”王小红是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西古村村民,属因病致贫户。他说,合作社不仅为贫困户免费发放土豆种子、化肥,还实行统一种收,村民不承担任何风险。
西古村有近40年土豆种植历史,但近年来因种子更新换代慢,无技术指导,见不到收益的村民,逐渐放弃了土豆种植。今年,为确保贫困户早日脱贫,镇政府通过科学研判,认定种土豆是全村一条可行的脱贫路。镇上通过引进新种苗,聘请技术人员指导,重新激发起了村民积极性。今年村上计划种植土豆500亩,并与46户贫困户签订了产业脱贫协议。村支部书记童有明说:“一季下来,每亩产值按最低4000元估算,贫困户年户均收入上万元不成问题。”
瑶曲镇刘村的油用牡丹、孙塬镇石塬村的花椒、关庄镇麻子村肉驴、瑶曲镇背阴村的黑猪、关庄镇北村的兔子……如今在铜川大地,像西古村这样的产业专业村比比皆是。
截至目前,铜川市已累计发展产业专业村150多个,涉及种植业、林业、果业、养殖业等领域,占全市贫困村72.1%。发展产业专业村,正在铜川市脱贫攻坚中蓬勃兴起。
政策拉动 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从扶贫到脱贫,虽一字之别,但差之千里。以往捐衣送物,是各级各单位扶贫的一种常规做法,仅能缓解贫困群众眼前生活困难,却难以挖掉穷根。
今年以来,铜川市立足各村实际,精准帮扶对象,精准制定措施,“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路,向“靶心”发力,有效防止了表面脱贫、暂时脱贫、脱贫又返贫等问题。同时,出台铜川市产业***实施意见,明确产业***项目,扶持方式分为贴息、补助与中省市项目等。其中贴息扶持是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对贫困户3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进行贴息,贴息额每年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吸纳或安排贫困户就业、实现稳定工资性收入的企业给予补助,标准为20万元到100万元。
“养兔周期不仅短,而且效益好。鸿伟实业有限公司不仅给我们提供免费的幼兔,还保证销路,以后的日子也不再愁啦!”耀州区关庄镇养兔专业村北村的任顺利,就是产业扶贫政策最先惠及的贫困户之一。
去年12月,北村第一书记王奔锋,了解到任顺利家的情况后,将其确定为首批***产业扶持示范户,按照区政府扶持政策,协调鸿伟实业有限公司先后为任顺利家送去3只公兔和15只母兔,15个产箱和120公斤饲料,并予以技术指导。经过繁殖,如今任顺利已经卖出两批兔苗。产业政策拉动,将“要我脱贫”的“外力”转化为“我要脱贫”的“内力”,给贫困户注入了“养分”,带动了整个“肌体”发展壮大。
据了解,通过政策拉动,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能加入一个合作组织,掌握一项致富技能,拥有一个脱贫产业,如期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企业带动 “输血”扶贫变“造血”脱贫
给钱给物,不如壮大富民产业。产业专业化,已然成为铜川市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目前,该市正按照“一村一品”扶持方略,以培育贫困地区优势主导产业、贫困户增收致富为目标,坚持“瞄准贫困、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注重效果”原则,通过支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与贫困户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脱贫。
耀州区瑶曲镇背阴村,依托双富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52户贫困群众发展关中黑猪养殖产业,采取“集团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逐步形成“繁育-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贫困户可按照个人意愿,选择集中代养和直接到户养殖两种模式。其中,直接到户养殖的由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猪仔,上门服务、统一收购,贫困户分户养殖;集中代养的由贫困户委托合作社集中养殖,统一经营、年终分红,并由合作社统一办理生猪养殖保险,做好定期培训、防疫等工作。如今,该村每个贫困户现有生猪5头,年每头出栏150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20元计算,每头年收入3000元,5头年收入可达1.5万元。
在毛驴养殖专业村的耀州区关庄镇麻子村,以往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要产业,为确保贫困户脱贫,村两委会经多方论证,成立了以养殖乌头驴、三粉驴为主的祥福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合作社集中代养、年终分红的形式,可带动600户贫困户通过养殖毛驴和种植绿色饲料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已有8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引进驴苗60头,年底前引进500头,先期带动村上31户贫困户。
看似简单的养驴致富,背后却有着一套严密的经济账,麻子村第一书记吕强介绍,驴的饲料主要是玉米秸秆、麦子麸皮,以往农民都是就地焚烧,现在合作社进行回收,以每头驴每年吃秸秆4000公斤,秸秆增收将达到每亩500元左右,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环境,而驴粪还可节省每亩地2000元的有机肥钱。每头驴利润在2500元左右,按照每个贫困户养殖2头驴计算,每年可实际增收7000元左右。
“到2018年,每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都将有十万元的家底钱,保证不再返贫!”吕强说道。正谈话间,邻村九里坡村村主任打来电话,说他们村上的贫困户也想加入到合作社里来……
据统计,目前全市各级政府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0余家、80多个专业合作社,将带动7000余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
(原载《陕西日报》2016年6月22日第1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孙博文)王益区信用联社始终把普惠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突破口,注重立足地方,服务周边,把满足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继推出财政惠民补贴卡后,又推出了社保卡特色服务。为拓展金融...
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铜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