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方飞
“做科研,不能仅仅对来样负责、出具一份试验报告,更要对生产负责、促进生产力提升,这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所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选矿研究所所长王周和12月1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198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选矿专业的王周和在铜山铜矿开启了自己的选矿生涯。“虽然从事选矿工作,但是也要下矿井进行生产实习。看到采矿的不易,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采矿难,只有各类资源尽可能回收,井下工人的劳动价值才能得到更多体现。”
1994年王周和调至金口岭铜矿工作,1996年需要对选矿厂进行技术改造来处理金隆铜业公司的转炉渣。“当时全国渣选矿选矿厂只有1家,而且选矿技术并不成熟。”王周和告诉记者,“我负责该项目后,连续1年多没有一天休息,提出了‘阶段磨矿、阶段浮选、中矿返回二段磨矿\’的新工艺。”王周和的科研成果为铜陵有色渣选矿厂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大大缩短工艺流程,节省了基建投资,减少了磨矿成本,也为后期国内其他渣选矿厂建设提供了模板。针对碎矿设备老化、最终破碎产品粒度大、铜精矿品位低等问题,王周和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破碎筛分系统更新改造、浮选系统工艺优化改造、尾矿输送系统技术改造等,改造后提高了选矿技术经济指标,系统能耗降低了40%,选矿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冬瓜山铜矿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下属的最大矿山,矿石种类多,性质复杂多变,选矿技术指标极不稳定。2011年担任技术中心选矿研究所所长后,王周和组织研究团队长期坚持在生产现场,发现解决磨矿等关键问题,几年来主持完成了多项冬瓜山铜矿选矿研究项目,并将一系列试验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冬瓜山铜矿生产实践,使选铜回收率由试验前的85%提高到目前的88.5%,增加矿山效益。王周和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提出的“复杂难磨铜矿石SAB磨矿分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铜山矿业公司新建选矿系统于2014年投入试生产,其矿石为典型高硫难选铜矿石。试生产初期,选铜精矿品位只有11%,回收率只有71%。王周和带领研究团队通过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制定技术标准和现场操作制度,使铜精矿品位达到16%、选铜回收率达到86.5%以上。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第一使命。难选的复杂性矿石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是我当前科研的主攻方向,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新和拼搏,为铜陵有色选矿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升、公司项目决策提供更坚强的技术保障。”王周和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高颉伟何忠师)日前,铜官区西湖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春晓小学举办以“突破长江天堑,解放江南第一城”为主题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会,来自西湖镇各行政村、社区关工委主任以及春晓小学五、...
铜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铜陵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