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旻
6月17日是第一个全国低碳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记者随机采访一些市民,发现知道当天是首个低碳日的市民寥寥,但推崇低碳、节约环保的意识却已为大家普遍认同,低碳生活理念已经在很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低碳达人”在民间
用废弃的牙刷杆子做成夹子,夹在牙膏的尾部,可以很轻松地挤出最后一点牙膏。这是周家山社区83岁的汪明瑞老人发明的“牙膏夹”。汪老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发明达人”,旧牙刷、空铁盒、废电器……这些对一般人没多少用处的东西到了他手里都能“变废为宝”。他发明的电热毯恒温器,可以任意调节电热毯温度、电风扇风速、电灯亮度等,10元左右的成本,却能达到恒温、节电的效果。这项发明还曾获得镜湖区弋矶山街道首届“家庭科技大比拼比赛”的一等奖。汪老说,他想通过这样的发明行为来启发身边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节约、环保意识,动脑动手,积极改造身边事物。
“低碳”“节能”不再是新鲜名词,不少市民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能流利地列举出几条低碳生活技巧来。市民李阿姨的低碳妙招是:将废旧报纸铺在衣橱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芜湖市首批社区“环保监督员”之一的顾武则推荐他的淘米水多用法,不但节能,而且洗菜浇花冲厕所,效果也很好,已经成了左邻右舍都采纳的生活小妙招。
周家山社区的负责人王莹告诉记者,很多市民自己总结出来的低碳小点子在社区被广泛推崇,比如用淘米水浇花;在抽水马桶中放瓶水,可以减少用水量,废旧衣物可以做环保袋之类,这让很多居民觉得生活中处处见环保。社区适时利用海报、宣传栏,鼓励居民们多骑车、多坐车,少开车、不乱丢药、不乱丢电池等等,居民很容易接受并实施。
低碳细节随处见
记者走进市中心的某大型商场,踏上电动扶梯,明显可以感觉到原本“慢吞吞”的电梯速度加快了。记者了解到,这是因为采用了变频技术,在电梯上无人时,电梯会低速运行,而有人踏上,电梯就会自动加速。相对于传统一直匀速开动的电梯,现在这种电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商场、超市,既不影响使用,又可节约电能。
17日当天艳阳高照,记者在花津南路一公共自行车停靠点看到,借车的市民并不少。一位年轻的市民对记者说,自己有汽车,但是因为离单位近,骑车比较方便,几个月来一直骑车挺自在的。不过他也表示,随着温度渐高,白天骑车确实太晒了,自己开车会舒服点,不过不赶时间的话自己还是倾向于早晚骑车。“晚上太阳下山了,骑车很舒服,也是锻炼。”
不过,记者也发现,即使有低碳意识,但受习惯和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市民身上仍然存在不少“非低碳”的习惯。“我也知道一次性餐具不太好,但毕竟平时随身带餐具太不方便了,如果就餐时没有提供消毒的碗筷,那只能用一次性餐具。”市民高先生坦言。他还表示,夏天油耗大又容易疲倦,其实自己并不愿意开车,但骑车太晒,如果路边能多点树阴,那么骑车也是不错的选择。(更多节能技巧详见2版“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专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潘晔)经济迅速发展的当前,芜湖市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6月18日,市政协主席胡邦明率部分政协委员,对农工党芜湖市委会提出的市政协十...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