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旻 见习记者 唐乐燕
“你考研吗?”在面临毕业的当头,和找工作一样“红火”的还有考研。然而在研究生报考规模连年大跨越的同时,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们却在抱怨自己的就业尴尬。“考研热”遭遇“就业冷”,有社会学者分析在看似矛盾的表象下,反映社会以学历为主的人才评价体系面临转型。
记者近日走访芜湖市部分高校,发现多数高校内都有一批学生不惧酷暑“留守”,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全力准备考研,以便让今后就业更理想。
初衷:为更好就业“加砝码”
当记者从安徽师范大学专门的考研自习室门口放眼望去时,看到的是大部分座位上都堆满了厚厚的书籍和资料。
就读安师大中文系的小张告诉记者,这个夏天是认真复习的“黄金时期”,在校复习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有气氛,效率高,所以班上将近一半人都在坚持备考。
“我这个专业本科就业很难对口,但是研究生就业就完全不一样,而且听说在硕士生学习阶段能争取到出国实习的机会。”就读对外汉语专业的卢燕就下定了考研的决心,读研究生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择业跳板。
考研为了更好就业,这种想法并非个例。在考研大军里,多数学生的初衷都是对现有学历下就业状况的不满,因此有的是希望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砝码,在与本科生竞争中赢在“起跑线”;有的是希望通过读研来换一个更好就业的专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的则是理想的工作就业门槛高,读研来获得就业的“入场券”;甚至不乏有的毕业生按照自己未来想就业的城市来选择读研的学校……
现实:读研不是“保险杠”
“一个月跑了不下10场招聘,经常是和本科生一起‘抢工作\’,但是面试的时候发现研究生的月薪跟本科生就差二百块钱。”赵婧脸上带着难掩的失落。三年前因为觉得自己学的文科专业就业平台不高,她下了很大精力跨专业报考了金融专业研究生,但没想到的是,三年后,原来的热门专业在就业市场却不再“热门”,不仅国内毕业生数量很多,还要跟“海归派”竞争。
此前就有媒体引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报道称,自2005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开始,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其中,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均不及本科生。
然而读研也并非“无用功”,记者联系了多位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发现大多数学生就业面选择上虽然不及本科生,但就业层次和待遇上要比本科生起点有明显优势。
今年从安徽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姚俊曾在2010年毕业于一个普通的二本高校,而如今已在某知名酒业担任技术管理工作。谈到研究生就业的优势,她表示:“本科毕业时找到的工作门槛都较低,因为有很多名企和高校招考都明确要求高学历,如果没有读研,我就没有往上发展的‘敲门砖\’”。而且从今年招聘的情况看,许多行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校、医院和大型技术类企业的最低门槛就是硕士学历。“有的企业招聘时虽然只要求本科学历,但是去面试时才发现80%应聘者都是研究生”。小姚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也开始纷纷提高学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读研很明显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转变:学历管用能力更管用
在考研大军中,冲着为就业增加砝码的大学生不少,但记者发现他们职业目标规划意识却普遍薄弱。“现在备考的人是很多,但每年最后上考场会少一大批,真正考上的更不算多。”在自习室外,安师大的小张告诉记者,大家也意识到就业的不易,如果本科毕业可以有比较理想的工作,很多人还是会选择直接工作。
(下转3版)
新闻推荐
近日,经水利部批准,芜湖市正式入选全国首批45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水生态系统是水资源...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