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画,是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
3300多年以前,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先民们发现天空中落下的陨石含有铁的元素(含铁量90%左右)。认识到陨石是铁和镍、钴的混合物,于是在青铜冶锻的基础上进行铁器冶锻。
上苍的厚爱,华夏儿女的福祉。涌现出欧冶子、干将等一大批冶锻高手。
同样, 新石器时代,一些不知道姓名的远古人类艺术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以石(石斧等钝器)为笔,以岩为墨,以大地为案,在内蒙古阴山、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绘(刻)下“天书”般原始岩画。被认为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开山之作”,掀开了中国绘画史首页华章。
从那以后,中国绘画先后经历了“以刀为笔”,在青铜器等坚硬器物上作画;“以毫(动物的毛)为笔”,在绢帛和纸上作画。
“以石为笔”的石器时代跨越3600多年的历史长河,定格在铁器时代与机器时代交汇融合的明清时期。勤劳智慧的先人们又“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案”,发明了铁画。用铁的资料运用铁的锻造技艺,“直教六法归洪炉”,按照中国画绘画要求,结合剪纸、雕塑等相近艺术门类,制作成功精美的图画。
如同绘画艺术尽管存在各种画法,但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中国画绘画艺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冶锻技艺也始终担纲着正能量的主角,引领各类发明创造在科学道路上向前奔跑。
中国古代有“一耕二读三打铁”的“三十六行”排名之说。“打铁”这一行当,被排在种田人(耕)和读书人(读)后面,位居“三十六行”前三名,可见锻工地位之不同凡响。从中还可见得对冶锻技艺以及对科技事业的重视。
史料记载古代不少名人围绕铁器冶锻,在他们的事业道路上进行着人生角色的变换。
恍兮惑兮,充满神秘色彩。
春秋时期与孔子交谊甚厚的曹邴氏本是一介文人,他“去文学而趋利”,成为“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的铁冶大亨;曾娶曹操曾孙女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的嵇康,弃官不做隐居山林,在大柳树下“叮叮当当”打铁,“竹林七贤”的另一位贤(学)者向秀在一旁拉着风箱;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发明家毕昇曾是一名锻工,“锻工毕昇,在禁中为捷锻金”(据有关史料记载毕昇在芜湖学过打铁);清代诗人梁同书《铁画歌》里“前身定是郭铁子”的宋代郭铁子,起初也是一名锻工,“善锻铁作方响,故号为铁子”。
郭铁子锻造的“方响”(乐器),就是铁画前身“铁花”的雏形。后来郭铁子在绘画艺术上取得成功,被北宋朝廷特招为宫廷画师。由锻工继成为宫廷画师并取得锻铁与绘画艺术成功者,首推当从郭铁子开始。
宋元以降,逮至明清,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手工业与商业发达,出现了一支技艺精湛且造诣颇深的民间职业绘画队伍。时被称作“画工”。在这支庞大的绘画队伍中,有一位锻工兼画工双重身份的翘楚人物,他就是铁画创立者汤天池。他被称作“铁画始祖”。
清代诗人韦谦恒,在他的《汤鹏铁画歌》里写道:“百炼化作绕指柔,始信人间兔毫弱。”诗中的“百炼”,就是指的明清时期芜湖盛产的一种钢铁,名叫“百炼钢”。其柔韧程度甚至比写字作画毛笔前面的兔毫还要高。
汤天池来到既是江南冶锻中心,又是新安画派一支姑孰画派画家集聚地的芜湖。一边操锤打铁,一边学习作画。在“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环境熏染和有着丰富冶锻经验的芜湖锻工师傅们指导下,冶、锻、焊、钻、锉,技艺日渐长进,且学会掌握了很多门功夫绝活。在此同时汤天池又不耻下问,虚心向身旁的文人画师和民间画工们学习请教,“日窥其泼墨之势”,工、写、皴、描、染,画艺娴熟,水平不断提高。
似乎是3300多年前天外来客陨石的有意安排,又似乎是4000多年前不知姓名的远古人类艺术家冥冥中点拨。踌躇满志一心想在打铁和绘画事业上有所进展的汤天池,结识上了同样也是想在人生道路上体现核心价值寻求发展突破的文人画师萧云从。
汤天池“往诣萧尺木,求其稿”。萧云从“造请遂所求”,并将南宋梁楷“减笔画”糅合改进为“减笔皴”画法,提供画稿给汤天池。汤天池受“减笔皴”宣纸作画启发,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铁花”基础上,与萧云从深入切磋砥砺。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考验,“我自千锤百炼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铁画终于创立成功。
王永祥 高文清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生 吴炜钰 记者 付君兰)昨日市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动辄40℃的高温天气让这个夏天实实在在“火”了一把。不过这一轮历史罕见的强高温天...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