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旻
实习生 范倩倩 黎畅
新建的学生食堂,崭新的学生公寓……沈巷中学有了城市学校的“味道”。这所在区划调整前称得上是当地条件最好的农村中学,教师连电脑都没有配上。而走进现在的沈巷中学,已然焕然一新:现代化的理化实验室、学生用计算机房、教师电子备课室,崭新的课桌椅、学生床铺等。
沈巷中学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在无为、沈巷划归芜湖后,芜湖市就开始集中精力缩小当地400多所中小学校与芜湖市原有学校在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距。而立足点,正是芜湖义务教育的最大特色——均衡化。
“两免一补”到“四免一补”,义务教育真正“不花钱”
连续7年,芜湖市对教育投入划出上升线:2007年,首先在农村地区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8年和2010年,分别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市级民生工程;2011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作业本费;2012年,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一样全部免除教材费,还可以免费得到一套印制作业及寒暑假作业;今年5月,芜湖向考生免收中考报名费、考试费等相关费用,为全市初中毕业学生家庭减负约260万元。从“两免一补”升级至“四免一补”。至此,芜湖在省内率先实现从小学入学到初中升学的义务教育全免费。
舍得在教育上“花大钱”,成了芜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特色。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执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列入民生工程,每年政府财政投入逾3亿元。“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负担明显减轻,农村中小学的辍学率明显下降。”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这样描述。
调整布局“补短板”,拉近城乡教育差距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后的潜台词是,给适龄孩子们创造公平受教育的环境。而其面对的最大问题,正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
“择校风”可以说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典型代表,于是芜湖的均衡教育改革,就从狠刹“择校风”开始。义教阶段学生全部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取消了重点,一视同仁。就学机会的平等只是开始,芜湖的教育改革者将目标指向高位均衡的教育模式。
以优化中小学布局、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不断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芜湖在缩小城乡学校差距中,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下转2版)
新闻推荐
8月8日,位于安徽工...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