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在芜湖读书的时候,只知道元泽桥是个很有名的地名,我经常坐车路过这个地方;后来我慢慢知道了,元泽桥的建造,是为了纪念芜湖以前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官袁昶;最近,我翻看晚清名臣张之洞的诗文选,才知道袁昶是张之洞寄望甚高的得意门生,袁昶的早逝,让张之洞十分哀悼,写下了四首感人至深的悼诗。
张之洞这四首诗是七绝,名为《过芜湖悼袁沤簃》。不长,在这里我全文照录,体味一下张之洞痛失爱徒的心情。“七国连兵径叩关,知君却敌补青天。千秋人痛晁家令,曾为君王策万全。民言吴守治无双,士道文翁教此邦。白叟青衿各私祭,年年万泪咽中江。凫雁江湖老不材,百年世事不胜哀。盖公堂下青青树,曾见传杯读画来。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双井半山君一手,伤哉斜日广陵琴”。
四首诗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袁昶的一生。第一首诗是痛心袁昶被冤杀。事情是这样的,1900年,昧于大势的慈禧太后想利用风起云涌的义和团势力对付洋人,准备攻打各国驻华使馆。时任太常卿的袁昶极力反对,因为他知道义和团故弄玄虚、刀枪不入的所谓“神通”,对付不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就上奏疏给朝廷,力言奸民不可纵,使臣不宜杀。由于袁昶属于洋务派,和傀儡光绪皇帝走得比较近,结果触到了慈禧太后的霉头。她发出上谕说,袁昶任意妄奏,莠言乱政,且多语离间,有不忍言者,实属大不敬,着即行正法。老佛爷说话一言九鼎,袁昶就这样被一纸上谕判了死刑。慈禧太后此刻信心满满,她认为义和团神功盖世,可以帮助她兴盛大清国,就一口气向英、日、俄、美等十一个国家宣战,结果造成八国联军大进北京城,慈禧太后她老人家也仓皇逃到西安,最终以签下卖国的《辛丑条约》了事。所以,张之洞在诗中感慨袁昶像晁错一样被冤杀。
第二首诗是歌颂袁昶在芜湖的德政。袁昶1894年起任徽宁池太广道道员,驻节芜湖,兼管芜湖海关关税,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皖南地区。袁昶一到芜湖,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捐银5000两兴修水利,捐银购桑树苗数万株分发百姓兴农桑,为中江书院设立常设经费以兴办教育。应该说,袁昶为芜湖老百姓干了不少实事、好事,所以老百姓称颂不断。在他死后,芜湖老百姓年年都要自发地在中江(今天的中江塔附近)边上,烧纸钱祭拜他。可见,当官的只要能真心想着老百姓,老百姓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第三首诗是记述师生情谊。张之洞是晚清政坛改革派的一面旗帜,他敢于涉险滩,啃了不少他人不敢啃的硬骨头,如兴办新式学堂、兴建铁路、借鉴西方法律制度等。同治六年,张之洞任江南乡试主考官,袁昶这一年到南京参加考试,成为举人。按当时的惯例,张之洞就是他的座主(老师)了。从此,袁昶的成长一直受到张之洞的关心关怀。朝廷刚任命张之洞为两江总督(管辖地为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他就把袁昶要到芜湖,助力他发展地方经济、整顿地方军备。袁昶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在芜湖干得风生水起。袁昶在芜湖干了一年多,老师就从南京赶过来检查他的政绩了。袁昶将老师安排在盖公堂住下,一起把酒论文。当时,张之洞也写了《过芜湖赠袁兵备昶》这首诗纪行。里面说,“我镇金陵强一载,蒋山萝薜何曾扪。老牛困鞭思脱纼,经义就子同寻温”。张之洞在南京一年,连蒋山(钟山)都没去过,但他很快就到芜湖来看学生,可见两人感情之深。估计是当时袁昶表达了厌倦官场、想归隐山林的愿望,所以张之洞在诗中还安慰他说,“胡为欲理严濑约,儒效未竭安酬恩”,要他力行儒生治国平天下之志,尽心竭力,勤于政事,报答皇恩、师恩。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张之洞自然要感慨盖公堂下的大树依旧郁郁青青、生机勃发,曾见过他们师生一起饮酒读书了,只是大树宛然、斯人不在了。
第四首诗是赞赏袁昶的文学成就。袁昶是晚清“同光体”代表诗人之一,那时的政府官员,基本上都能写点诗文。“同光体”诗人宗杜甫及北宋诗人,所到之处,吟诗抒怀记踪。袁昶的诗作,得到过张之洞的悉心指导。袁昶在芜湖也留下不少诗作,如歌咏天门山“岧蕘天门山,峡束青萝带”,赞叹赭山“岩扃古冶铁,石駮皴霞青”,称颂神山淬剑池“莫耶何许往,碧莹镜开奁”。袁昶诗作尚雅正,所以张之洞称赞袁昶诗歌是“北宋雅音”。当然,张之洞不喜欢江西诗派,所以说它是“江西魔派”。张之洞赞赏袁昶学到了黄庭坚(双井)、王安石(半山)诗歌的精髓,可惜故人已逝,他的遗作就像一曲广陵散,已无人可解了。
张之洞与袁昶的一段师生谊,已成红尘往事。但一个能吏贤臣,已用铭刻在百姓心中的业绩,在芜湖地方史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后来的地方官,能不慎乎;能不继先贤遗志,干一番事业乎?
徐春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安师大夜大学为更好帮助考生通过今年成人高考,圆上大学深造之梦,近日决定免费开办成人高考辅导班。安师大夜大学是芜湖市一所...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