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繁华著称多年的芜湖中山路步行街,新华书店一直是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符号。在人头攒动的老商业圈,新华书店“闹中取静”,始终以一纸墨香在喧嚣的都市留驻一处芬芳。2015年7月28日,步行街依旧人来人往,书店里依然坐着低头翻书的人,唯有楼梯拐角的一处海报提醒着过往的人们,这家盘踞中山路已超半个世纪的新华书店,即将在这个夏天离开镜湖、步入城南。
新华书店步行街店于8月1日关门歇业、迁址银泰店的消息发布后,也并未在这座城市掀起多大涟漪。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新华书店的迁址显得稀松平常;然而在信息日趋碎片化、实体书店遭受冲击的当下,迁址城南的新华书店又被一些眼光独到的人解读出另一层“涅槃”的含义。相较步行街店,银泰店显示出与传统相比诸多的不寻常,在6月份开业之初,就在手机上成为刷屏热点,其高大上、文艺范的装修风格,让很多人大呼:原来实体书店也能这么潮!
迁址银泰城、与后者合并的新华书店,改变的又何尝只是地址?
上个世纪的盛极一时
1985年就进入新华书店工作的钟晓峰,曾经任过多年步行街店的经理,对于新华书店步行街店,他颇有感情。他向记者介绍,不管是1949年5月成立之初,还是1990年迁址到安师大老校区对面,抑或是2003年强势入驻步行街,芜湖新华书店一直与镜湖有着不解之缘。除了坐拥镜湖看碧波荡漾,傍身最繁华的商业地段,曾经的新华书店也曾辉煌一时。“我还记得1987年首届书市在4月初举办,前后持续了一个月。”作为刚进单位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钟晓峰亲历了首届书市的兴盛一时、风生水起:“当时书市由我们新华书店负责,因为书店容量有限,所以当年的书市在老图书馆举行,1到4楼全部卖书,由于人数太多,当时进入书市还必须购买门票。”这个细节钟晓峰现在想来仍记忆犹新,但多少让如今的年轻人有些吃惊:“什么?花钱买书还要先购票?”
据钟晓峰描述,虽然当时人们的物质并不丰富,但是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却颇为抢手。在闭架售书的时代,人们哪怕隔着一层玻璃看着书的封面,都掩饰不住对知识强烈的渴求和欲望。“当时买本书,有的都托熟人来找关系。因为书一上架很快就能卖掉!”钟晓峰感慨,回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书的品种不及现在的二十分之一,人们的月工资也不高,但是省钱买书的大有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像《世界之窗》、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那个时代的畅销书。”
钟晓峰说,首届书市一个月,至少卖掉两三万册图书,成堆的图书用集装箱车运到芜湖,上架后很快就被抢售一空。上世纪90年代,书店的销售方式从闭架变成开架,市民到书店可自由阅读,成为了实体书店的统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分水岭”后的潮起潮落
尽管在2003年迁到中山路步行街,但是商业圈的繁华却并未让新华书店的“热度”保持恒温。钟晓峰回忆称,自2000年“分水岭”之后,新华书店开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互联网的急速发展中逐渐消沉。“出版权逐渐放开,个体书店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网购也慢慢兴起。”钟晓峰称,一方面个体书店的遍地开花,进一步瓜分了实体书店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盛,造成大众的注意力被转移,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能在网上购书甚至看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书的渴望已大不如从前。
在这样的尴尬之下,随后很多实体书店开始探索营销之道。作为其中的“带头大哥”,芜湖新华书店也不断推出各种推广方案,比如推出畅销书排行榜,帮助读者在浩瀚的书海中有的放矢;开展流动供应,进工厂、学校、社区主动送书上门;改善硬件设施,推出会员制,适时对部分书籍进行优惠打折……
尽管多措并举,但是在互联网逐渐主导市场的趋势下,想要力挽狂澜、回归曾经的辉煌时光,多少已有些力不从心。在2000年之后,谈到书籍的销量,数字虽然保持平稳,并非寥寥不可谈论,但是提及新华书店的人气,似乎已不再靠销量说话,而是转移到了寒暑假进店阅读的人群数量。“高峰期的销量一天大致是1000多本,平时的日均销量差不多几百本。”在书的种类、书的数量极度充盈的状态下,销量并未呈现出与前者相匹的正比增长,这不仅是芜湖新华书店所面临的无奈,在某个时间段也成为实体书店集体的遭遇。
2010年之后的几年中,各地媒体不断爆出有实体书店难以为继、甚至倒闭的新闻,这让一段时间之内不乏有人感慨:难道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实体书店就这样步入寒冬?曾经的书香,如今飘向了哪里?
(下转A05版)
记者 李婷维实习生 王嘉 江珊 文
记者 涂志勤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昨日获悉,芜湖市拟出台新的《芜湖市市区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目前,《办法》正在芜湖市政府网站公示,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调...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