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起正式施行,各种关于上海市民垃圾分类的新闻以及衍生出的段子层出不穷。有人戏称,“你是什么垃圾”,已成为“直击上海人灵魂的拷问”。眼下,芜湖垃圾分类工作也已提速,市城管委发布“十条意见”,明确将在芜湖市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垃圾从不分类到分类,肯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看待这忽然间多出的“额外付出”?大江曾在之前的专栏文章中提到过,垃圾分类不只是个动手的事情,更是用心的事情。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的风尚,首先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在内心建立起真正的认同,需要我们对垃圾分类的益处有足够的了解。此外,环保行动的开展,往往对抗着人的欲望,甚至是反市场的。“眼下活着就好,未来与我何干?”尤其在环保方面,持如此及时行乐心态的大有人在。这注定了任何环保理念,要想在全社会形成行动上的共识并不容易。
目前这场席卷全国的垃圾分类行动,正在考验着我们处理这一难题的能力与决心。经验告诉我们,短时间内要在全社会迅速消除某种不文明行为,罚款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垃圾分类的推进,也不例外。放眼日、韩等垃圾分类做得较好的国家,也莫过于如此。一些前往这些国家学习工作的中国人,在经历了几次罚款之后,也都能很快改掉先前习惯,把各种垃圾分得头头是道。长此以往,习惯形成,“麻烦”也就变得不再那么“麻烦”。
真正长久地坚持做好垃圾分类,除了成年人要加油之外,加强对青少年的相关引导和教育同样重要。在他们环保意识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阶段,养成正确、文明的行为习惯非常必要。让好习惯先入为主,一定要比改正坏习惯,简单轻松得多。
我们希望,未来中国让外国朋友感到叹服的,不止有高铁、移动支付,还包括在这片土地上处处可见的垃圾分类的“国民习惯”。
主持人:邬杨
微信公众号:dajiangsay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光宇谢芸)7月4日,市烟草专卖局、邮政管理局联合召开全市寄递渠道涉烟打假表彰会,对2018年度在寄递环节联合打假...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