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建威在电脑上操作远程监控系统,这套去年引进的监控设备不仅可以保障养殖场的生产安全,还可以让远方的客户看到渔场的实际情况。
岑溪润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菜地安装诱捕器消灭虫害,避免使用农药影响蔬菜品质。
广西海和种猪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场场内自动化输料系统。(图片由该公司提供)
傅坚的妻子正在喂养三黄鸡。
岑溪润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采摘红菜苔。
走基层
之对话种养大户
新春
阅读提示:
种养大户作为农业资源集聚的载体和农村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能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农村种养大户,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使梧州市的农村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领跑当地农村经济的种养大户。
在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梧州市各个农村,走访当地的种养大户,在田间地头倾听他们过去一年中的收获以及在新一年里的打算。
采写:记者黄海志通讯员覃 波龙 铭 摄影:记者麦朝枢(除署名外)
依托西江水网箱聚财源
万圣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依托西江水网箱聚财源
采访时间:1月19日采访对象:万圣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黎建威
在长洲水利枢纽坝上库区水面上,一排排网箱顺着江边延伸开去,网箱内鱼儿欢跃,争抢着自动投料机投下来的饲料。看着这些浮动着的“水上工厂”,长洲区龙华村村民、万圣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黎建威十分开心地说:“这些网箱已经成为我们村致富的‘聚宝盆\’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利用库区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是龙华村人一直思考的问题。2010年5月,龙华村村民摒弃传统水产养殖方式,合伙成立了梧州市万圣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西江水资源,规模化发展网箱养鱼业,通过分散生产、统一管理与销售的经营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黎建威告诉记者,合作社现在共有社员32户,去年将养殖面积从2010年的5000平方米扩大到2.1万平方米,全年共生产草鱼2600吨,其他鱼类25吨,整个合作社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纯利润约800多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全市数一数二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龙华村临近梧州市区,交通便利,风景独特,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渔业以及鱼产品深加工,通过旅游业和鱼类产品的深加工,在丰富梧州市旅游项目的同时促进养殖户的增收。”黎建威向记者透露了他的下一步计划,目前已经有香港和日本客商对这些项目产生了兴趣,合作社正在加紧与客商洽谈下一步合作。
“我们生产环节不缺技术、销售环节不缺市场,最缺的还是资金。”尽管合作社已取得良好的开头,但资金问题仍然困扰着黎建威。他告诉记者,水产养殖成本高,投入资金回笼周期长,以一个约31平方米的网箱为例,网箱制作、购买鱼苗,加上设备以及电力等支出,总成本约为3万元,而这些投入要在几个月后鱼苗售卖出去才能回笼资金,因此参社养殖户普遍存在自我资金积累不足的问题。然而,当他们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候,获批的比例并不高。“根据社员反馈给我的信息,他们办银行贷款时被要求以城镇住房作抵押。由于大部分农户没有城镇住房,所以只能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凑,或者打消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这无形中挫伤了一些农户想干事业的雄心。”
新年新愿望
黎建威:
新的一年,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我们打破农村种植户的融资难困局。作为市政协委员,我要建议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机制,根据农村和农户的实际改善信贷服务,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的支持力度,扶持他们做强做大。
产品有特色发展有希望
岑溪润和蔬菜合作社:
产品有特色发展有希望
采访时间:1月18日下午采访对象:岑溪润和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房宏
1月18日下午,久违的太阳终于露出灿烂的笑脸。在岑溪市安平镇太平社区一眼望不到头的蔬菜基地里,润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忙着采摘一种碧中带紫、形似菜心的叶菜。这是合作社从湖北引进的特色蔬菜品种,叫红菜苔。
去年,润和蔬菜合作社从湖北引进种植了230亩红菜苔,因为采用错时种植模式,春节期间红菜苔正好是采摘季节,而湖北此时正大雪纷飞,蔬菜供应紧张,合作社第一批红菜苔刚运到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就被采购商抢购一空,批发价达到了每公斤5元。
“从我们的祖辈开始,农业就是靠天吃饭,看市场“脸色”的产业。我想,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让我们来激活市场,最起码能做到引导消费者的需求?”谈起自己的经营之道,润和蔬菜合作社理事长陈房宏颇有见地。他认为,农业要发展,农户要增收,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供应无公害特色蔬果,培养消费者的饮食新习惯,抢先占有市场。
十多年前,陈房宏到广州从事饮食和化妆品生意,在与蔬菜批发商打交道中,他看到了发展蔬菜种植的商机。2010年初,陈房宏回到家乡,在安平镇的太平社区牵头成立了岑溪市润和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132户农户入社,整合土地资源发展蔬菜生产,引进了质优高产的神州茄王茄瓜、红花一号扁豆、线椒、青瓜、红菜苔等新蔬菜品种,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
由于合作社使用了生态栽培技术、生物有机肥技术、病虫绿色防控等现代技术,所生产的特色蔬果均符合绿色无公害标准要求,产品甫一推向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截至2011年底,合作社的蔬果种植面积已达到1300亩,销售总收入上千万元。
回首过去一年,陈房宏坦言:“开始以为种菜很简单,可现在看来种菜要掌握的技术活可多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型蔬菜基地来说,大棚内温度和湿度要多少,什么时候该施肥,如何防虫防病等等,这些技术都需要让社员们掌握。”陈房宏认为,农户生产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瓶颈。
陈房宏:
新的一年,我最盼望的就是把社员们培养成为掌握过硬种植技术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今年,我们除了继续邀请岑溪市和梧州市两级农业部门农技师进行专业指导、聘请农业院校教授“传经送宝”之外,还计划从在合作社打短工的农民中筛选出一批文化水平较高、肯钻研技术的人长期聘用,对他们进行种植专业技术的培训,从而建立起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业务骨干队伍,使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能在合作社得到充分应用。
新年新愿望
企业展拳脚还盼多支持
广西海和种猪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展拳脚还盼多支持
采访时间:1月16日下午采访对象:广西海和种猪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伟锋
“请先进行消毒防疫处理!”在进入海和种猪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大门前,门卫先将记者带到门口的消毒室。经过了趟消毒池洗涤鞋子、清洗双手、在淋浴间消毒衣物等消毒程序后,记者才获准进入养殖区,这里与记者之前所采访过的猪场有些不一样。
进入养殖区,记者立刻被眼前这座干净、整洁、规范的大型种猪场吸引住了:公猪舍、母猪舍、产房、仔舍等标准猪舍整齐排列;消毒池、消毒室、兽医室、配种室、污粪处理设备、淘汰猪隔离场等配套设施齐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农家猪舍大相径庭。
海和种猪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是一家新美系原种猪、二元杂母猪生产销售公企业。该公司采取多点布局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建有公猪站、核心育种场、原种猪场等6个分点,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额达35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梧州市投资规模较大的养猪场。
“2011年是我们公司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总经理陈伟锋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海和公司不仅建成投产了2个分点猪场,还远赴美国引进了250头种猪,成为梧州市首家直接从国外引种的种猪养殖企业,这对于提升本地的生猪产业档次、改良区内瘦肉型猪的品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与此同时,海和公司先后引进了荷兰“Velos智能化母猪群养管理系统”、加拿大“格式塔智能化产房母猪饲养管理系统”、“场内自动化输料系统”等智能管理系统,是国内最早同时配备使用这三项智能化系统的猪场之一,实现了生产管理自动化,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企业还通过向农户提供种猪、猪苗供应,技术帮扶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发展养殖。
据陈伟锋介绍,预计2013年上半年全部投产后,公司存栏原种母猪数将达到2300头,公猪站存栏公猪100头,每年可为市场提供优质种猪2.5万头、商品肉猪2万头、优质猪精5万瓶,年产值过亿元。
虽然企业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企业要做大做强,还必须克服不少困难,对此,陈伟锋有着清醒的认识。“养猪企业要做大做强,起码要具备优质的猪种、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这三个条件,从我们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前两项条件已经具备了,但资金上的不足制约了我们快速发展的步伐,如果资金充裕,我们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陈伟锋说,规模化养猪虽然可以产生巨大的收益,但也具有收益周期长、用地面积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企业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做后盾。
新年新愿望
陈伟锋:
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门特别是金融机构给予更多实质性的支持,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企业能发展得更快,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
公司当后盾养卖都不愁
岑溪安平镇治洞村养鸡户:
公司当后盾养卖都不愁
采访时间:1月18日
采访对象:岑溪安平镇治洞村三黄鸡养殖户傅坚
记者来到岑溪市安平镇治洞村古麻自然村养鸡大户傅坚家时,他刚和妻子从仓库里搬出鸡饲料,就被咕咕叫的鸡群围了个水泄不通。“再过5个月,这批鸡就可以出栏了,能为我家带来3万元的纯收入。”看着正在抢食的鸡群,傅坚高兴地对记者说。
2006年,傅坚利用自家山地,投资办起了三黄鸡养殖场,并与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岑溪外贸鸡场有限公司取得联系,成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下的一名养鸡户,开始了自己的“鸡倌”生涯。去年,傅坚的养鸡场共出栏三黄鸡1万羽,扣除成本纯收入5万元。
傅坚所在的治洞村是岑溪最大的三黄鸡专业养殖村。近年来,在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的牵头下,治洞村先后发展养殖山地三黄鸡养殖场150个,年发展养殖山地三黄鸡达110多万羽,年产值达3400多万元,实现全村人均总收入达1.8万元。
今年1月中旬,岑溪连续多日阴雨绵绵,傅坚的养殖场里有100多只鸡因为染病而死,损失近3000元。弄不清楚病因的傅坚立刻联系岑溪外贸鸡场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上门打针喂药,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自己六神无主的时候有公司出手帮一把,这让傅坚很感慨。
“虽然损失了100多只,但这批鸡成活率还是达到了八九成,比以前自养的时候要高得多,这都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来的实在好处。”傅坚说,以前养鸡都是自养自销,风险极大,与外贸鸡场有限公司合作后,公司不但提供优质鸡苗、饲料药品和技术服务,而且鸡出栏后只需直接卖给公司就可以结算劳动报酬,不用像以前那样四处奔波找买家,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新年新愿望
傅坚:
对于新年的打算,我早就和妻子商量好了,就是将养殖场斜对面的自家林地开辟成新的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同时,针对鸡舍过于简陋的现状,计划改善鸡舍的硬件设施和卫生条件,从而提高雏鸡成活率。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让更多的人吃到我养殖的三黄鸡,一家人的生活能过得更红火。
在这次走访种养大户的过程中,记者真切感受到了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一些种养大户,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将发达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管理方法带回家乡,通过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种养,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民发家致富,不少人由此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梧州市的种养大户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如资金、技术、销售等,这些都是他们在迈向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征途中迫切需要解决的。2011年底,中央出台六大举措保“三农”:要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等,让各种资源要素尽可能向“三农”集结。
面对农民兄弟新年的新愿望,我们不应忽视。如何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应成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使种养大户们更好地发挥在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的巨大作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记者手记
协同出力帮农户迈过关口
新闻推荐
我局下属粮食企业岑溪市马路粮食管理所、岑溪市大业粮食管理所、岑溪市粮油议价公司已注销,其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岑溪市支行的开户许可证J6221000097401、J6221000105601、J6221000103801已遗失,现声明作废。岑溪市粮食局2012年2月...
岑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岑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