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凌晨,艺人高以翔在浙江录制节目过程中晕倒。送医后经过近3个小时的全力抢救,医院最终宣布高以翔心源性猝死。
据媒体报道,节目录制到凌晨2点多,高以翔在奔跑中突然感到不适,在倒地前曾大喊:“我不行了”。高以翔年仅35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令人痛心!
“心源性猝死”为何会发生在这样年轻的人身上?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发生?发生之前会有什么先兆?今天有必要一起了解一下。
心源性猝死发生与哪些因素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24小时内死亡的患者为“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意外死亡原因,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为54.4万,为全球首位,发病患者的生存率通常低于1%。
心源性猝死发病风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长,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与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有:吸烟、过量饮酒、血脂异常、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规律的运动会降低风险,而剧烈运动反而会增加发病风险,在男性中尤为明显。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压力增加,该疾病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一些青年人发生猝死除了与潜在的心脏疾病相关外,还与过度紧张、情绪激动、熬夜等诱因相关。
此外,寒冷的冬季也是猝死的高发季。
这些年还一直有传言说,个子高的人更容易猝死,这是真的吗?
个高的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更大?
事实上,个子高的人因为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大脑的距离比较长,心脏的搏动能力需要更强,而在运动状态下血管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加。
但是只有当患者有先天的结构性缺陷存在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才有可能会增加。
个子高的人在循序渐进的运动过程中,身体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列结构上的代偿。因此,个子高的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更大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心源性猝死发生前有哪些先兆?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发生猝死前,有些病人会胸闷、心跳过缓、乏力、呼吸困难;在发病前几个小时,会出现剧烈的胸痛、心慌、肢体麻木、晕厥等症状。
晕倒会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猝死。低血糖、脑出血、晕厥也可能会晕倒。但对于“猝死”的判断,一定是以“心跳骤停”作为标志。
判断心跳的方法一般采用手触摸颈部或者腹股沟大动脉,感受其有无搏动,搏动消失时才可判断为心跳骤停。
那么,应该如何急救呢?一定要记住黄金4分钟。
什么是黄金4分钟?
提高心源性猝死生存率的关键手段是——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和体外自动除颤器(AED)。
人心脏骤停后4~6分钟内大脑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在心源性猝死发病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并在8分钟内完成生命支持,可以使患者生存率达43%,4-6分钟心肺复苏生存率为17%,超过6分钟的生存率仅为4%。
因此,当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应该首先拨打120,然后对其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或体外自动除颤。“心肺复苏”法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急救技能,但注意不是对所有晕倒的病人都能用心肺复苏。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1.必须重视自己身体变化的信号,千万不要认为年轻就一定不会有心脏的问题。
2.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3.放松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适当运动,避免过度疲劳时进行剧烈运动。
5.戒烟戒酒。
大家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远离心源性猝死。
(内容由梧州市科协提供)
新闻推荐
目前,梧州市“四城联创”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城市综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总有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在一些建筑墙体、楼道阶梯...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