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这些项目进行政府绩效评估以来,各单位把绩效作为管理的核心,由原来只关心工作任务是否完成了,转变为不仅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更看重完成质量的好坏和效率的高低,看重是否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实践表明,效果是明显的。”
榆林从推行政务公开“一厅式”办公,到推行重大项目“五个一”机制,到推行行政机关“一表、一图、一件、一盘”的“四个一”管理模式,再到实行绩效评估、绩效预算、行政问责“三位一体”政府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都是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有力探索。
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加速转型
2006年起,榆林市全面启动“61211”科技创新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在能源化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新材料、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等六个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0个重大专项、20个产业化项目、10个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10个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目前,红枣、马铃薯、羊子、小杂粮、设施蔬菜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已分别在清涧、靖边、横山、榆阳、绥德建成;红枣研究中心、白绒山羊研究中心、马铃薯技术研究中心则分别由清涧县宏祥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和市畜牧研究所、市农科所组建。今年10月22日,榆林第二届产学研合作峰会暨科教引领创新转型高层论坛在西安举行。在此次合作峰会上,榆林市与7所高校和金融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多所高校签订校地科技合作项目和人才培养协议,有关企业还与高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计签订协议27项。
集聚人才优势,搭建合作平台,是榆林跨越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榆林高度重视校企技术对接工作,先后邀请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多次来榆召开科技创新与产学研项目对接
会。全市共实施校企技术合作项目100多项,其中合作开发新产品30多项,难题攻关70多项,合同总金额1000多万元。高校院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诊断160多次,解决了100多个技术难题。企业与高校大院大所共建研发中心5个,专家工作站2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0多万人。
“十一五”以来,榆林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99项,申请专利304件,授权专利215件,获省科学技术奖22项,市科学技术奖138项,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达70%以上,累计净增产值12亿元。突破了“山地红枣微灌技术”“煤炭多联产关键技术”“低阶煤高浓度水煤浆制备技术”“长柄扁桃人工栽培和制备食用油关键技术”,培育出国内第一个优质荞麦杂交种,克隆成功全国首例陕北白绒山羊“亮亮”。研究起草了《兰炭产品技术条件》《兰炭用煤技术条件》《兰炭产品品种及等级划分》3个国家标准,即将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漠频传高产神话百里荒漠化身粮仓
秋收过后,定边县堆子梁镇村民王均平告诉记者:“自从堆子梁2008年被列为全国创高产地膜玉米示范基地后,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每亩玉米产量由700公斤一下子增到1000多公斤,我家今年仅玉米这一项就有3万元的收入。”
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无不反映出榆林农业发展节节高的变化。近年来,榆林市依托资源优势,依靠科技支撑,积极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按照“高产创建、示范引导、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捷报频传。
2006年,榆林市开展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并取得成功。范围扩大到全市12个县区,由50亩、100亩扩大到1万亩、10万亩,由水地发展到旱地。从2007
年到2009年3年间,榆林市累计创建面积33.4万亩,共有34项高产纪录公布于世。今年,榆林市粮食产量将有望突破155万吨,创历史新高。
高产创建以来,全市累计引进试验玉米、小杂粮、瓜菜新品种120多个,初选出达到省级标准的优良品种43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并推广地膜覆盖栽培、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和渗灌、喷灌、微灌、集雨窖灌等旱作节水技术546万亩。建起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14个、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面积200多万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38%提高到45%左右。
文化名城演绎传奇“书香榆林”催人奋进
2009年7月16日晚,榆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登上中国最高艺术表演殿堂——国家大剧院,浓郁纯朴的陕北风情,旋律优美的陕北民歌,鲜明突出的地域特色,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享受了一台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建设“西部文化大市”,着力挖掘传统文化宝藏,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2009年1月,市委书记李金柱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开展“书香榆林”活动,要求以“书香榆林”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并通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提高榆林的文化品位。“书香榆林”活动开展以来,一个“人人读书学习,处处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正在榆林形成,一轮读书热潮正在榆林兴起,推动了社会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壮大和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2010年1月,该活动还获得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在“书香榆林”带动下,全市社会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两基”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高;高中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市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首次突破万人大关。《米脂婆姨绥德汉》夺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现代服务人员“新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榆林发展呈多元化
榆林的发展和转型,得益于重大项目的引领。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榆林市创新推行市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个部门负责、一套实施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确保了一大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并建成投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榆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榆林市积极探索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推行BOT、TOT等特许经营方式,拓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渠道,为榆林市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建设资金。
2009年年底建成开通的榆神高速公路,是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由政府投资变为社会投资建设的第一个BOT项目。 BOT即建设——运营——移交,指政府将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授予针对项目设立的公司,项目公司依托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在约定的期限内,以项目收益偿还贷款、获取回报,特许期满后将无偿交给政府。既可减轻财政负担,又能大大加快基础实施建设速度。
目前,榆林市已采取BOT、TOT、BT等多种模式建设了榆神高速、榆佳高速、王圪堵水库、210国道过境线以及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
在拓展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榆林市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积极开展招投标工作创新机制试点,确保所有重大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完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强继霞报道近日,市慈善协会工作人员在会长刘洪带领下,先后到宝鸡、西安、铜川、延安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听取经验介绍、现场观摩等,市慈善协会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在榆林市的慈善工作中,要学习宝...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