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今天,鲁迅诞辰130周年再读鲁迅鲁迅长孙周令飞:现在不重视不代表永远不重视,人们会慢慢地反思 B2版

来源:华商报 2011-09-25 13:47   https://www.yybnet.net/

今天,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

他,论之无尽。在他生前如是,谢世如是,当今更如是。

对他的研究,无论“冷门”或“显学”,皆在意料中。学者早已翻遍他每处衣角,所获者何?正如拾穗,方捡一条,俯身又见。对他,真恐匆匆说不尽。

曾于京沪粤诸地,寻访鲁迅故居或纪念场所,纵东南如海风拂动之鼓浪屿,亦知他于此萍踪偶寄,水天间,鸥鹭声声,海风山骨,他无处不在,一如逝后所获之语,“民族魂”。

民族魂,依然动。

他是百余年中国人历程之缩影,降生时,正值清季,风雨如晦,后大笔所向,官腐吏贪,军阀混战,强寇侵扰,文坛则混账当道,民之愚弱,又非一日可醒。对此种种,唯于铁屋中奋笔,投枪刺匕,使凉薄世间各路宵小,尽现其形。时过境迁,又到重说鲁迅时,重晤此漆夜中之心灯一盏。但,果能如他般舞动椽笔,横扫丑类者,人间绝少。读他而心动者有之,汗下者、颤抖者更有之,他笔下,有泪有血更有火。作家张承志曾言,“先生”一词仅迅翁可配。与他同感者,当非少数。世相纷纭,文字垃圾山积,但必读鲁迅。读他如读史,可医愚,可治懦,可清心醒脑,可疗颓唐,穿越迷雾,识破假面。若铁骨复生,先生会否“战士归来,城郭已非”?百年来,天翻地覆,有的变了,有的没变,有些事发生了再发生,有些人出现了再出现,他书中,皆有答案。

不用再追问为何难出“鲁迅”了,若非故意,当知答案。其实,若问法国为何再出不了“雨果”,俄罗斯再出不了“托尔斯泰”,被问者也当茫然无应。毕竟,若轻易可复制,鲁迅便非鲁迅。今天,在他于教科书中渐渐“隐身”之时,当他于霓虹闪烁中被“贵人”们刻意调侃或忘却之际,莫忘他!他一路笔迹,有我们这个民族,来时的路。读懂他,便不糊涂,正视人间,不愚不怯,不骄不躁。只学皮毛者,或喜鬃毛倒竖,仰天咆哮,而鲁迅的真精神,绝非如此。他永在沉思,在战斗,智慧而韧性,大勇而大爱。

秋深时节,他被人如此地想起,并默默读诵。民族魂,依然动。本报记者 王锋

专家点评

林贤治:鲁迅的理想远未完成

25日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长期研究鲁迅,著有《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等著作的林贤治先生。

商业社会里我们尤其要重温鲁迅

林贤治称,鲁迅当年的一些理想,比如“改造国民性”之类,离完成还差得远。现在一些知识分子比如摩罗等人,正在“修理鲁迅”,林贤治说他曾对其有过批评。国民性格,与中国几千年封闭的小农经济等密切相关。鲁迅也写过一些诸如十里洋场里的“西崽相”,不同的奴隶样态,看似“现代”,实则与传统文化保留在我们国民性格里的消极一面是一脉相承的。商业社会里,我们尤其要重温鲁迅。

他就是他自己所推崇的

“真的猛士”

当得知有人“拒绝鲁迅”时,林贤治表示,他们要拒绝鲁迅的什么?鲁迅生前,便经常有这种论调。为什么?鲁迅非常看不起那些粉饰太平的文人,他对知识分子、文人的认知,不同于一般人,他会把世界、国家、国民身上所谓的阴暗、灰暗的方面,看得很准,用的是锋利的解剖刀,他认为那是作为作家,作为人类一分子的一种责任。这是一种基本立场、根本态度的冲突。鲁迅感叹过“中国战士少”,他鼓呼出现战士。鲁迅永远是一种正视的态度。面对当时的暴行,鲁迅经常“出离愤怒”,他不断地写,去批判,去揭露,他就是他自己所推崇的“真的猛士”。他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是战壕里的战士。

先读书信,再读小说

最后读杂文

对于当今读者怎么读鲁迅,林贤治建议可以先读书信,再读小说,最后读杂文。先读书信,从中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朴素的、原初的人,他跟朋友如何谈话,可以看到鲁迅为人处世的态度,感受到他的人格。比如在怎么评价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可以看出鲁迅是怎么对待荣誉的,有人要给他写传记,他就说,自己不配写传,如果他都能,那中国就有四万万本传记,一下子塞破图书馆。还有他对林语堂等人的态度,几乎绝交的情况下,他还对林语堂非常关注,还是希望他有大的成就,希望他少写一些幽默闲适的小品文,多关注现实,这中间有他对朋友发自内心的挚爱。看书信,能感到一种人格的感召。

然后可以看小说,鲁迅的启蒙性,都在小说里,作者内心情感性的东西更真实,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记忆,从中你会知道,鲁迅不是一味地打打杀杀,而是一个非常富于人性的人,我们以前在编选教材时,偏重了斗争性,而将仁爱的一面忽略或屏蔽掉了,这是我们的偏颇,而不是鲁迅的偏颇,鲁迅本身是极丰富而完整的,应该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看到一个完整的鲁迅。 本报记者 王锋

后人心声

周令飞:现在不重视不代表永远不重视

人们会慢慢地反思

这几天周令飞很忙,作为鲁迅的长孙,9月23日,他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昨天接记者电话时,他又在绍兴参加纪念鲁迅的活动。这几天他都在谈鲁迅,感慨也颇多。

2001年,在鲁迅诞辰120周年纪念之后,鲁迅之子周海婴和家属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走上传承鲁迅遗产、传播鲁迅精神的道路。

周令飞认为鲁迅是属于国家的、民族的。谈到传承的困难,他坦承经费不足,也缺乏人员,“十年来我们都是自筹资金。”

谈到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周令飞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鲁迅以其文学和思想成就,构成一座文化历史坐标。“鲁迅在世的五十余年,正是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渡时期,中国面临的危机,不止是国族的存亡,还有传统文化的更新和文明的延续。作为新文学、新文化的奠基者和实干家,他创新现代小说,开拓古典小说研究,独创杂文写作,‘以笔为旗\’,参与到当时的国民革命与思想革命当中。他为现代中国文化确立‘立人\’的价值方向,他揭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的历史关联,他提倡清醒的现实主义和脚踏实地的韧的战斗,他将个人的主体性与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前景联系起来。而且作为世界级的作家,鲁迅在海外的影响同样深远。”

对于有人谈到“去鲁迅化”、“鲁迅的作品和精神过时”等问题,周令飞曾说去鲁迅化是少数人,鲁迅是文化史上的坐标,想“去”也“去”不了。他也曾表示大家有钱了、富裕了,物质上满足了不少,但不能没有了理想和目标。今天的文化建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需要鲁迅。鲁迅研究界对此也有这样的共识,不能断了文脉。周令飞告诉记者:“学界可能觉得研究鲁迅的人少了,好像不像以前盛况空前,其实我觉得多与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个伟人不知道尊重,不知道传承。在我们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很多目标不清晰,也不连贯,是断断续续中走过来的,但现在不重视不代表永远不重视,人们会慢慢地反思。”本报记者 刘慧

文化走读

当年的西三条21号 如今依然种着鲁迅的枣树

昨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的鲁迅故居和鲁迅博物馆,缅怀逝去的先生。

生平展喜见“古调独弹”

阜成门外一片正面临拆迁,狭小的胡同和低矮的老屋居住了很多外来人口,巷子里到处是小餐馆,午后巷子里有几位晒太阳的老人,悠闲地看着路人,胡同里堆放的杂物让这里的环境杂乱不堪。

鲁迅博物馆大门口的路边,除了一家杂货店取名“鲁博商店”,单从表面上看,再找不到这条路与鲁迅先生的关系了。巷子里车辆行人都很少,虽然距离阜成门地铁站很近,却是闹中取静的一处。

叶剑英题写的“北京鲁迅博物馆”牌匾下,门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午三点半就开始禁止游人入内了,因为4点要闭馆。从去年开始博物馆开始免票参观,游客在门口领取门票即可入内。

整个博物馆只有三五位游客,陈列厅前厅正在展览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这次展览也是为迎接鲁迅先生诞辰,同时纪念鲁迅先生带领的20世纪30年代新兴版画运动。主厅是2006年布置好的鲁迅生平展,其中就有鲁迅先生为西安易俗社所题写的“古调独弹”牌匾照片。

在博物馆西侧,是鲁迅先生1924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的普通小四合院,在这里他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彷徨》、《朝花夕拾》、《坟》里的一部分文章也是在这里写的,1926年鲁迅离开这里前往南方时,其原配朱安和母亲一直居住在这里。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为生活所累

为了保持当年的样貌,这里并未作太大的变动,依旧能看见鲁迅先生当年改建时的白墙青瓦,窥见江南绍兴的影子。黑色屋门右上角还保留有西三条21号蓝色门牌,迈过黑色门槛,就进入故居小院内,两株丁香树笼罩着房屋,这两株白丁香是鲁迅先生1924年4月5日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枝叶繁茂。

这样的小四合院当时并不是北京的好房子,但鲁迅因为与周作人起争执,着急带着母亲妻子搬进来,就顾不上很多了。四面的房门都关着,南边是鲁迅先生的会客厅和藏书房,隔着玻璃能看到一对木沙发,对面坐北朝南的堂屋是住处,共有三间卧室,中间是起居室,西屋是原配朱安卧室,东屋是母亲卧室,堂屋后接出来的那一间是鲁迅先生卧室兼书房,北京人称之为“老虎尾巴”,这也是鲁迅为自己设计改建的。鲁迅先生卧室非常简单,只有几平米大小,靠窗的地方是一张木板搭起的单人床,床边一张小书桌,依次摆放着煤油灯、笔架、笔筒、闹钟、相框等物品。对这样简朴的生活环境,故居内的工作人员在做介绍时脱口而出鲁迅原话:“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为生活所累……”

那两棵著名的枣树有一棵已过百年

通往后院的通道上,有一棵大树,记者踩碎了地上几粒红枣后才发现,这棵大树上结满了红枣,因为到了成熟的季节没有人采摘,枣成熟后兀自掉在院子里,墙外还有一棵枣树,比这棵稍小。

看到枣树,不免想起很多人熟悉的《秋夜》中那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现在这两棵枣树是否是文中所写呢?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鲁迅先生文中那两棵,一棵已经死了,只剩下通道这棵,已经百年树龄了。墙外那棵是后来补种的。”

后院随处可见幼小的枣树苗,应该是两棵大枣树繁衍出的。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狄蕊红 文/图 

新闻推荐

国庆长假到了,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信息,不管居家还是出行,总有你用得到的这些宝典带你玩转黄金周

安全宝典西安警方提醒:乘火车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家中无人要切断电源,女孩逛街别把包斜挎出行宝典西安很多客运站实行通票制,上车就能走省内部分公路施工,外出最好先问清路况游玩宝...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今天,鲁迅诞辰130周年再读鲁迅鲁迅长孙周令飞:现在不重视不代表永远不重视,人们会慢慢地反思 B2版)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