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的名字里虽然有个“铜”字,但却因煤炭而兴起,是一座先矿后市的城市,大量的煤矿工人也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根基。如今,关于铜川这座城市的很多回忆都与煤有关,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煤矿工人,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精彩而厚重的记忆。
邢习恩:两次冲进火海救人献出生命
如今,89岁的王丽华老人每次翻看放在床头的《矿山英模》这本书,都会多看看书中自己丈夫的照片,她的丈夫就是当年为挽救矿工生命而牺牲了自己。
1962年2月26日下午3时许,铜川一矿(即后来的史家河煤矿)井下601大巷发生重大火灾,百余名工人遇险。情况危急,时任一矿区副矿长的邢习恩来不及换工作服就急忙下井,和其他抢救人员在浅火灾区先救出14位已昏迷的矿工。当井下更深处发现还有矿工时,邢习恩第二次冲进了火海,这次他又救出了4名矿工。这时,井下温度已高达70℃,瓦斯浓度也超过安全标准,但邢习恩做出了一个出乎常人的举动,他在井下对着通话器喊:“赶快封井!”井封了,爆炸没有发生,矿井保住了,但32岁的邢习恩却永远留在了井下。
今年4月24日上午,华商报记者在北市区的梅苑小区见到了王丽华老人。提起丈夫,老人还是忍不住抹泪。王丽华和邢习恩都是辽宁人,建国初期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号召,刚结婚才两年的他们带着一个孩子来到铜川。丈夫遇难时,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而老四还在王丽华的肚子里待产。
王丽华说,丈夫遇难后,除了单位发放的一点抚恤金,家里再没有其他收入。孩子多,花销大,她不敢歇着,先在矿工宿舍当卫生员,给下井的矿工洗衣服,干了二十多年临时工,先后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
“尽管父亲早早就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我们兄弟四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邢习恩的二儿子邢文平说,当时他只有6岁,但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父亲高大的身影和留给自己的印象。“父亲总是很少回家,他把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邢文平回忆,父亲出事那天,他正准备去找父亲,走到矿区门口,才发现里面围满了人,“当我看到哭泣着赶来的母亲时,我才意识到父亲出事了。”
邢文平说,多年来,他更多的是从父亲留下的笔记,以及同事的评价中了解到父亲。“父亲那一代人,对工作的热情几乎都是大于家庭的,不仅是我父亲,那时矿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邢文平说,从父辈身上,他们学到的是那一辈人敬业奉献的精神,后来他们兄弟4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是这么做的。
冯玉萍:为抢救国家财产被烧残疾
在铜川说起那些令人感动的矿工,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便是今年80岁的冯玉萍老人。这位原籍河南的老人,1956年刚参加工作就来到铜川,先在矿务局托儿所工作,1958年调至一矿学习开压风机。
53年前的1962年2月,当时年仅27岁、正在桃园煤矿井下上夜班的冯玉萍,突遇压风机失火。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井下工友的生命安全,她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奋战火灾,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井下工友的生命安全,自己面部和双手被严重烧伤、致残,全身高度残疾。
据《矿山英模》一书记载:着火的一瞬间,机房内顿时成了火海,冯玉萍的头发、衣服全着了火,火焰将她的脸灼伤的像针扎一样刺痛,但她仍咬着牙,忍着剧痛,摸索着将一个个风机关上……最后,当同事们将冯玉萍救出时,她的全身都已经烧焦,面容尽毁。
冯玉萍的英雄事迹被《工人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1965年受煤炭部邀请,冯玉萍专程赴大同、北京等地向全国掘进代表和在京机关作先进事迹报告。同年,陕西省委发出《关于学习冯玉萍同志革命精神的通知》,并在西安举办了《冯玉萍事迹》展览。1966年3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公交会议和国庆观礼的冯玉萍,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82年被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尽管落下残疾,但冯玉萍仍然不愿离开自己心爱的岗位。此后,她在矿上的职工食堂工作,后担任矿工会副主席、矿工俱乐部主任,一直干到1991年退休。
4月27日,说起母亲当时义无反顾冲进火海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冯玉萍的女儿说:“母亲说过,她从来没有因此后悔过,作为一名铜煤人,这是她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
铜川的底气和根基就是矿工精神
“邢习恩、冯玉萍只是铜川矿务局成千上万员工中的两个缩影,矿上这样为了工作牺牲自我的工人实在太多了。”铜川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德强说。
据铜川矿务局统计,铜煤矿业60年来,已涌现出111名省部级以上劳模,这些英雄模范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铜煤人。
为加快煤炭生产,促进经济发展,1958年铜川建市,后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原煤产量一度占到了陕西省三分之一的份额。因煤而兴,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这里当了矿工,然后在这里定居生活,生儿育女,这也让铜川成为了典型的移民城市。据说,煤炭业最繁盛时期,全市仅矿工及其家属就有20余万人,差不多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据铜川市刚刚公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2013年末,全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从业人员32865人,如果算上家属也在10万人以上。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在2013年3月铜川市发布的“城市精神”中,就有“埋头苦干”的表述。铜川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段林荣表示,“埋头苦干”也正是铜川煤矿工人的精神写照。另外,来自五湖四海的煤矿工人也形成了铜川“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华商报记者在这里也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善意,无论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农村的村镇集市,问个路或者打听个事,无论认识与否,总会有人满脸笑容地回答你。
位于北市区红旗街口的铜煤文化展览馆于2013年5月对外开放,现在,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看到的是铜川煤业的那些人、那些事儿,感受到的则是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传递。2014年1月,时任铜川市市长的郭大为在春节期间慰问煤矿老员工及家属时就曾说过,铜川的底气和根基就是矿工精神,矿工是铜川的功臣。他表示,铜川发展需要传承这支产业大军的创业精神。
“尽管我们矿上现在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老一辈人的这种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产业转型中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李德强说。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杨皓 实习生 孟星辰 采写
新闻推荐
强!泾河新城开建国家级地理信息园华商报讯(记者张艳莉)昨日,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传来消息:继北京国家级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之后,国内第二个以地理信息、北斗导航等为核心的国家级地理信息产业园——...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