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刘挺
“致榆林13路公交上的某个姑娘:我已经注意你很久了……”上周,一则《致榆林13路公交上的某个姑娘》的文章,在榆林多个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朋友圈疯传。最后调查发现,这则帖子是将青年作家周宏翔文中的人物、地点移花接木到了榆林。
只要在网上检索“公交上的某个姑娘”,各地的公交上都出现过这样一位姑娘,宝鸡的22路、榆林的13路、西安的218路……数量多的可以试着连起来绕地球。代表性的地点被替换,除此之外,内容和情节几乎没有两样。在网友感动得泪流满面时,一盆冷水浇下来,如此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不存在,而是一篇抄袭的文章。故事很感人,现实却很残忍,打着浪漫爱情故事幌子的一则谣言,在欺骗着人们感情的同时,也凸显出部分人借机哗众取宠。
类似情况还有,榆林一微信订阅号5月10日推送的《震惊!榆林一女司机被强奸……》,实为一部剧情为客运车女司机行驶途中被人拦住强奸的微电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发帖子、转微博,特别是微信订阅号的进入门槛低,朋友圈转发消息方便。不可否认人们获得信息、传播信息较以往,更加方便快捷。但同样问题也来了,由于缺乏某些必要的自律与监督,各种虚假信息,低俗“标题党”,甚至侮辱、恐吓、谩骂的垃圾信息也在自媒体上蔓延。改头换面、移花接木、旧谣新传、无中生有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常用手法,不顾新闻事实,刻意强化、增加、删减某些信息,以达到吸引阅读的目的。
官方媒体、公众平台,还是自媒体,无论什么样的媒体,发布信息纯粹为吸引点击率、有失严谨,将会制约着该媒体的发展,也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管怎样,最终目的都是传播真实的信息,弘扬正面的价值。
在网上发布信息,首先要尊重新闻的真实性,遵守网络文明,不能为了赚取点击率,哗众取宠,刻意制造低俗和煽情的话题,再冠以博眼球的标题增加转发率。如今微信等在传播虚假信息及谣言等方面的危害已被民众和有关部门广泛关注。网信办等也出台了即时通信工具相关的管理规定,相关部门也建立了举报和查处的机制,希望对微信即时通信工具的信息发布和公众号的使用做出进一步管理和规范,该出手时就出手!
华商报记者 王健
榆情
我们为您展示一周以来最值得关注的榆林人、榆林事,我们关注您所关注的。《华商报·今日榆林》每周都会汇总这座城市的最热门话题,与您分享并回味,有您的参与,新闻才会更接地气,成为咱老百姓最好的谈资。热线电话:0912-3825363
新闻推荐
2001年3月12日,守护巴米扬1500多年的两尊巨大佛像最终被塔利班的炸药彻底摧毁。自然界里,谁的破坏最大?毋庸置疑,人类。巴米扬大佛瞬间就被摧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遗产、遗迹或许不是人们...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