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华商报报道,5月8日,西安一名公交司机因为变道,招惹了后面的面包车司机,两次被面包车司机别停,一度造成交通拥堵。担心矛盾激化,民警一路护送公交车至3公里外才离开,这让公交司机很是感动。在成都女司机因变道招致男司机暴打事件余波还未结束的时间当口,凡出现“变道”“别车”这样的关键词,总能引发人们重视。与其他变道别车引发司机之间矛盾冲突有所不同的是,西安街头的这起变道别车,最终以警方的温情护送而结束。
对警方的温情,舆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但当变道别车成为当下社会一个不得不重视的社会现象,以及舆论大范围参与讨论的社会话题时,事关交通秩序的变道别车事件,是否只有两种讲述方式:谴责变道别车的司机,或者讲述警方处理方式的温情?
成都变道别车的那起事件,对变道女司机所罚款100元扣3分处罚,几乎淹没在舆论对变道别车所引发冲突的谴责声中。西安街头的变道别车,双方司机的过错同样也快要被警方的护送信息所遮掩。这其中,具体事件之中的变道、别车,责任的划分究竟是如何,很少有认真严肃的讨论。或者说,在人们的谴责与温情讲述之外,关于变道别车还应该有交通秩序界限明晰的讨论。
至少在西安街头的这起并不大的事件中,公交车司机未能按照顺序驶出公交车站,且不顾后来车辆执意变道,是否存在过错?面包车司机因为别车造成交通拥堵,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的责任,都随着警方的温情护送随之化为乌有,可作为影响到公共交通秩序的这起事件,真的算圆满解决了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追究,重要吗?人们平时在马路上,类似的现象不都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嘛!公交车不走专用车道肆意变道,私家车同样因超车、转弯、抢灯等因素致使交通拥堵……只是,当变道与别车代替了各行其道、依此而行的交通秩序,这种见怪不怪是如何形成的?在人们所见所闻的马路经验中,只要不出现交通事故,或者严重影响到交通秩序,那么作为维护秩序的交警也便不会对司机进行责任明晰了。恰恰就是这种对轻微损伤秩序行为的容忍态度,让公共秩序不断被蚕食,原本良性的秩序也渐渐坍塌。
当警方不能对公共秩序的破坏者进行惩罚,导致人人都充当执法者,一出现变道就很容易发生别车,你来我往三番两次,便让成都因变道别车发生严重肢体冲突的事情就在所难免。事实上,人们变道与别车的另一个心理,就是想着有违良性秩序的对方,不会在秩序运转维护者那里得到惩罚,只能靠自己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去实现。
或许人们希望通过舆论高度聚焦的变道别车事件,来形成社会的反思,以达成马路上的交通文明。殊不知,文明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通过点滴的小事去体现,更需要在细节上较真去培育。所谓的温情,无法明晰公共秩序的界限,同样没有秩序的界限,那么文明难以养成。
变道与别车已成了社会一个并不文明且损伤秩序的现象,将其告别不能只强调司机的个人素养,比如不要开斗气车、拒绝不文明驾驶、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要知道,个体的行为规范,放在公共秩序的视野里,不仅仅是个人素养问题,还需要看看人们所希冀的秩序底线是否有刚性的规则来保障。此时,对于秩序维护者来说,温情只应该是刚性规则执行的细枝末节,切勿本末倒置。
新闻推荐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华商报征集志愿者 一起寻访陕西抗战遗迹
华商头条APP开栏语70年前,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摆脱了一百年来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当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来临之际,华商报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寻访陕西抗战遗迹,展示抗...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