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公司劳模禹康接受表彰
郭天维 吴长宏 王世华
劳模是一面旗帜,劳模更是一面镜子。
近年来,国网陕西电力广大干部职工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在又一个“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4月26日,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外联部联合工会举办“走进腾讯大秦网——听国家电网劳模的故事”,向社会充分展示电力劳模们真实的工作情况和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诠释了当代工人的真正含义,感召一批又一批电力职工践行光明使者的责任。璀璨的灯光、轰鸣的机器背后,有一大批电力职工正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奋战在一线,一路向前……
忘己爱苍生 涓滴见沧海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年跋涉于人迹罕至的峻岭密林之中、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以雨雪汗水为浓墨,以巍巍群山为纸张,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书写着“光明使者”的责任。
全国劳模、中国好人周红亮,就是这群人中的杰出代表。周红亮工作的宝鸡供电局秦岭线路,位于海拔2200多米的秦岭深处,这一带山大沟深、冷暖气流交汇,每到冬季,供电线路覆冰严重,被誉为“电力蜀道”。
所不同的是,“电力蜀道”上,没有客商来往踏出的小道,也没有可供人们小憩的驿站,可谓是真正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然而,周红亮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一走20年,为包括宝成电气化铁路和汉中地区供电线路在内的864千米供电线路融冰保电、运行维护。
秦岭深山的冬季,零下20度左右的气温,常会造成线路被冰雪包裹而影响正常供电。上世纪70年代,全国首创“带负荷融化线路覆冰技术”就诞生在这里。1996年,刚满20周岁的周红亮来到这里,传承着老一辈电力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日夜坚守在融冰站上。每次都要进行5个小时的分相融冰操作,直至导线覆冰完全消除。次日还要带着红外线测温仪、望远镜等设备,观察当晚融冰情况。饿了,拿出一个冻得硬邦邦的馒头啃一啃;渴了把结了冰的矿泉水放在衣服里暖一暖,喝上一口继续前行。冬天是这样,酷暑难耐的夏日,他还得爬上可以烫熟鸡蛋的铁塔上维护线路。
长年行走在苍莽的大山里,经常会遇到各种蛇、虫、野猪。路上还经常遇到不少套野猪的夹子和电猫。更麻烦的是遭遇马蜂和漆树。周红亮就曾经被漆树蛰过,造成肾积水出血,住了11天医院才恢复。
2008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对330千伏马汉等线路造成严重威胁,关键时刻,周洪亮带领班组连夜赶赴秦岭巡线、排查故障,用热血融化坚冰;“5·12”汶川地震后,他又一次义无返顾地投入到设备隐患排查中,冒着频发的余震和随时可能掉落的山石,一座一座山,一基一基塔拉网排查。20年间,周红亮身边有不少同事调离、换岗,离开了这座大山。可他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与条条银线日夜相伴。线路的塔号、村屯地界、风向、覆冰现象、塔上的绝缘子……在20年的巡线工作中,周红亮记下的记录有十几本。周红亮无私地将自己的经历一一总结,传授给了年轻职工。2012—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栏目连续三年对周红亮的融冰保电事迹进行了报道。
山阳供电分局宽坪供电所员工宁启水也是靠两只脚板,默默奔走于人烟稀少的茫茫林海,坚持把梦想撒向山里的每一个用户。他承担着南宽坪镇万佛山及周边几个村子用户的抄表收费、线路维护与日常服务工作。虽然用户只有486户,但全部散落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峡谷之间。仅抄表收费一项,每月步行的路程在380千米以上,需要近乎15天时间,才能走遍所有用户,年年月月如此,他一坚守就是17年。
2012年春节前期,宁启水接到了长洼组汪宗奎的报修电话,立即出发抢修。天冷,雪大,羊肠小道被积雪覆盖,他崴伤了左脚,跛着脚赶到故障现场,很快接好了断线。此时,他的脚已经红肿得不能下地走路了,现场的群众非常感动,8个人轮换着把他抬到了山下医院。
在宁启水17年工作经历中,他多次受伤,但他从不言苦,总是忠实地履行着一个山区电工的职责。他说:“电是这些高寒边远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的保障,我苦一点累一点算不了啥,不能耽误群众的事。”
近似固执的执着,源于他长期与用户建立起来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情感。山里平时基本上都是与外界隔绝的留守老人和孩子。每次上山,常用的背篓从来没离开过他的肩膀,除了装有必须的工具、电线、电表、灯泡外,更多的是为那些留守老人和儿童免费捎带的油盐酱醋、作业本等生活必需品。虽然收回的电费不多,但留下的是外界的信息、关爱的温暖和无声的慰藉。
从山区转到老区,电力人用真情点亮这片红色的沃土。国家电网延安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肩负着枣园镇共54个行政村的供电服务,供电面积400平方公里,供电户数7441户,服务人口49800人。成立17年来,服务队从“抗洪抢险”到“抗旱救助”,从“重大保电”到“细小维护”……在电力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品质。17年来,服务队共约受理电话咨询5万多次、上门服务约6万多次、参加近千次急难险重抢修、千余次重大政治保电任务,参与植树造林、社会公益活动百余次,帮助孤寡老人、老红军及贫困学生2万余人次,队员捐款10万元。在延安树立起电力服务的金字招牌。
2010年7月18日,连日的大雨在安康市区形成严重洪灾,国网安康供电公司运检部配电运检室副主任、陕西省劳模禹康,身先士卒,一头扎进大雨中追着洪水跑,不断拉下快要被水淹没的开关刀闸,确保做到“水涨到哪里,电就停到哪里”。夜幕降临,他又带领同事们冒雨登上一根根电杆,在高处安装了14处应急探照灯,协助群众安全撤离。
2013年“4.20”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按照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安康供电公司成立抢险分队,禹康第一个站出来,集结抢险队员20余人火速奔赴芦山重灾区,历时15天,绘制了300余页现场勘察图,抢修恢复3条10千伏约50公里供电线路。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国网陕西电力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你用电,我用心”的承诺。
建设绿色电网的使命担当
在忘我奉献的同时,禹康还是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陕西省十佳杰出能工巧匠。和禹康一样,国网陕西电力公司中,许多的劳模同时也是技术能手,他们在不懈追求中努力钻研、精益求精,以不断提高的工匠精神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安康水电厂兰永斌被称为“嗅出来的消缺能手”。虽然视力和听力不太好,他却练就了敏锐的嗅觉,通过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的判断、迅速的行动,屡次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一次,刚刚完成交接班工作,兰永斌突然察觉到空气中有一丝丝像是粪坑溢出的臭味,他迅速做出判断,粪臭味最大嫌疑应该是生活污水井。他马上安排值班员拿上高亮度的手电筒到位于发电机层的污水井检查,果然,污水井自流泵排水不畅,自流孔堵塞,水位过高快溢至井口了!找准了症结,他立即启动污水泵紧急处理。
2014年7月,总是有一股烧焦的味道弥漫在水电厂3号泵。兰永斌检查发现保险丝已经熔断成颗粒状。于是,从配电盘沿着电缆走向一个点一个点进行排查,终于在电缆夹层发现有一处电缆外包铠甲绽开,避免了一次重大短路。
多年工作使兰永斌养成了碰到不安全现象,不局限于简单处理,而是追根溯源,彻底解决的习惯,他常常说:“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小异常,因为这背后可能酝酿着大缺陷。”
2011年9月18日,安康电站迎来特大洪水,正在值守的兰永斌突然接到电话:“主变强排泵抽不上水,集水井水位上升很快,即将从井口溢出。”他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是离心泵进空气抽不上水,马上给离心泵泵体内注水排气,集水井水位一点点回落恢复正常。
每一次故障面前的沉着处理,都离不开经年累月的学习总结和经验积累。近些年,安康水电厂加大了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大修技改项目多,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广泛运用。兰永斌背包里始终装满了图纸资料、技术规程和厚厚的笔记本,还参加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函授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20项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实施,其中“设备缺陷跟踪管理法”被推广实施,并获省公司创新成果二等奖。他带领的运行六值近三年正确执行调令1265次,累计发现重大设备缺陷的56项,办理工作票3024份,执行操作票1324份,“两票”合格率100%,考核电压合格率100%。
渭南公司检修专责陈琦被誉为电网检修的“金牌工匠”。电网检修工,就像电网设备的“医师”,除了定期给开关、变压器等这些设备进行“体检”,还要应对突发的“病症”或者疑难杂症进行“诊治”,是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守护者。
一年渭南城区变GIS组合电器检修中,有七个气室微水超标,大家正准备按部就班,按照传统的解决方法进行氮气置换。陈琦说,不用那么麻烦,YH气室未装吸附剂,采取“最高耐受温度加热法”就行。经过实践,这种做法果然微水处理效果特别好,工作效率高、还节省资源。
陈琦业务基本功扎实,光听声音就辨得出故障;不说他记忆超群,各种检修规程了然于心。工作22年来,解决设备疑难杂症总结的新点子、新方法,他就写了好几个本子。在一次设备例行检修工作中,陈琦连着5天去了十几个变电站,进行断路器检查检修。在连续的工作中,他发现这几个变电站都存在断路器支柱位移现象,经常维修,却经常又发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原来,存在问题的断路器均为阿尔斯通公司生产的GL312型。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有人提出对厂家生产的断路器进行更换。当时,全公司安装此型号断路器70余台,陈琦算了一笔账,一台进口断路器110千伏的需要二十万,330千伏的则需要二百万,全部更换下来,数额巨大。他决定自己想办法解决。
从那时起,每天工作结束陈琦就一头扎进检修实验室研究分析。有时候实在没有头绪,就自己坐车去西安开关厂跟专业人士请教。
终于,在无数次分析、实验后,陈琦发现,导致支柱位移的主要原因竟是一枚小小的螺栓!
这个A2-70型螺栓机械强度不足,在长期运行中,螺栓会被拉长,导致连接处松动。再这样运行下去,合闸时,时间会变长,开关触头接触不良,电阻变大,分闸时,甚至可能造成断路器爆炸。
他将得出的结论整理成文,并对全公司52台采用该螺栓的同类断路器进行复位整治,他的方案对此类型开关故障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此项成果获得渭南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电力公司班组创新成果一等奖。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要求自己写起了检修日记,对经手的设备进行观察、总结。这样的坚持一晃就是15年,在这15年间,陈琦硬是凭着自己的多学多看、思考总结,从一个复转军人华丽转变为高级工程师。他在实践中总结编写的多部专业标准和指导书获得陕西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项。研制的35KVLH、YH现场吊装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精益求精、在不断重复中做到极致以达到新巅峰”,这是陈琦的执着!作为创始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渭南供电公司“陈琦技术工作站”创建3年来,处理了多起开关柜凝露放电、柱式断路器合不到位等疑难问题,取得各级各类创新成果二十余项。
在超高压运检领域中,80后的国网检修公司的严士涛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从330到750、从交流到直流,从陕南秦岭大山深处到陕北黄土高原腹地,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天,哪里超高压线路有危急缺陷,哪里就有他和带电班伙伴的身影。
2013年10月20日,这个日子看似普通,却将永远载入陕西电网发展史册。这天,年仅27的严士涛,凭借精湛纯熟的技能在±500kV德宝线上顺利完成了西北地区首次直流线路等电位带电作业,开创了西北直流带电作业的先河。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那个令人紧张、振奋的时刻——
“申请进入强电场!”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从500千伏德宝线1042#杆塔处40米的高空银线上透过对讲机响起。没错,这个声音就是闫士涛,这个平时不善言辞的小伙子,此刻声音竟然分外铿锵利落。
“同意!”负责人的命令同样斩钉截铁。
“吱啦”一道耀眼的电弧在闫士涛与导线间瞬时划过,只见他右手紧握导线,坚定地一步步在绝缘子串上平稳移动着,1秒、2秒……在特种作业屏蔽服的保护下,他已与强大的直流电路融为一体。
在得到一切正常,身体无不良反应的答复后,现场人员都松了一口气。要知道,从进入绝缘子串那刻起,大家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虽然已经过反复技术分析和论证,但此次强电场作业就是一场没有演习、不能失败的生死战役。大家的目光紧紧盯着高空作业的那个银色的身影。
40米的高空银线上,闫士涛沿着四分裂导线一步步向前走去:40米高空、500千伏高压电场、10余斤重的银色屏蔽服、还有腰间那命悬一线的安全带,在蓝天白云映衬下,这是怎样的一种傲人风姿?
在对现场作业情况进行确认后,闫士涛熟练的拿出检修工具,此刻,电场畸变导致工具的凸起部分出现了严重的尖端放电,蓝色的小电弧在不断游走并发出“滋滋”的放电声。
1小时50分钟后,闫士涛顺利完成消缺任务,平安返回地面,当他在同伴的簇拥下脱去厚重的屏蔽服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看,咱也能行!”从那一刻起,500千伏德宝直流通道这个国家西电东送的大动脉上,铭刻下闫士涛的名字。
2015年4月,闫士涛带领班组再次一举成功开展了直流800千伏等电位作业,标志着陕西电力公司已经具备了我国全电压等级带电作业能力,跻身全国超高压带电作业领域前列,他也赢得了“西北带电作业第一人”的美誉。
筚路蓝缕为人先
陈炳勤,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动模范、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陕西省能工巧匠、省电力公司高压带电检修专家、国网铜川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的荣誉班长。他37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输电线路检修一线搞创新,大家都亲切的叫他电力“一哥”。
“作为负责人,一定要确认高空作业人员从杆塔下到地面,监护工作才能结束”,“带电拆绝缘子上方的鸟窝,在绝缘子上方装一个绝缘板,可以提高作业的安全性,不要乱踢乱扔,把树枝装到帆布袋里吊下来”,“工作要创新,要树立电保姆的意识”……陈炳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陈炳勤爱琢磨,他在部门设计了一个加工间,许多零部件、创新成果就是在这个“小车间”制造出来的。一件成果完成前,他都要多次反复论证、实验、改进,日积月累,40多项创新成果愣是竟被他琢磨了出来,7项成果还获得了国家专利。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炳勤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就像一扇门,创新能力就像钥匙。我们只有掌握了更多钥匙,工作的大门才会向我们敞开。”陈炳勤如是说。
和陈炳勤一样,宝鸡供电局周红亮在多年的巡线工作中,也爱琢磨。他不断实践和创新,带领班组职工研发了“线路智能清障精灵”、“输电线路遥控式分流器”、“防蜂帽”等一系列实用型发明。其中,“线路智能清障精灵”,能够有效清除线路上的异物,极大地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自从这一系列的宝贝研发成功后,彻底解决了工作人员的难题。
国家电网公司工程技术专家、国网陕西电科院的白晓春与他的科研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输变电工程环境敏感区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首次提出声子晶体结构新型降噪技术以及基于阵列的输变电工程噪声提取测试新方法。先后开展了陕西、山东等省份环境敏感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大大拓展了新时期电网环保管理手段和管理内涵,已在30余项输变电工程规划、可研评审中得到实际应用,有效规避了遗漏环境敏感区导致的环境风险;新型噪声测试方法以及降噪技术也为针对性的制定降噪方案、提高降噪效果提供了重要支撑,成果在公司多项750kV输变电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宝鸡110千伏姜城变电站位于居民住宅区附近,变电站的噪声引起了附近居民的强烈不满。尽管该变电站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但是白晓春通过自主开发的变电站声场预测系统对户内变电站声场进行复核计算,并以此为基础核算出主要声源的噪声控制指标。对变压器基础防震垫进行理论计算和ANSYS建模,在110千伏宝鸡姜城变电站,实现了变电站噪声“零”排放。
国网安康供电公司运检部禹康在工作中一旦遇到难题,就会像工作狂一般,反复思索、实践,直到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才作罢。他先后研制了“验电器和绝缘杆的连接装置”,“跌落式熔断器Ⅰ、Ⅱ”,“绝缘隔离装置”,“带负荷处理低压断线的方法和装置”等成果,有效解决了现场安全、技术难题,保障了人身安全,提高工作效率。2014年他的创新团队被命名为陕西省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所创造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创新成果30余项;他主持研发的多项技术创新成果,为陕西省电力公司带电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攀升做出积极贡献。他本人也被授予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还有前面提到的闫士涛,他之所以能够在带电作业领域上有所成就,源于他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2015年9月17日,在湖北召开的全国质量管理活动大会决赛现场上,闫士涛和他的伙伴们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这是我们针对工作中的难题,自己研制的330千伏双分裂导线用电动飞车”。面对评委挑剔的目光,闫士涛自信地介绍着研发的思路、步骤和成效。经过激烈角逐,这项成果获得大赛最高奖项,不仅为国家电网赢得殊荣,同时也为陕西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又添上了瑰丽的一笔。
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熟悉闫士涛的人都知道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瞎捣鼓”。在国网陕西电力创新、创造、创业的“三创”战略引领下,以严士涛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诞生了,这下子,他可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在闫士涛的影响和带领下,他所在的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先后完成9项科技创新成果、取得2项发明专利受理、获得4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一项成果荣获国网职工科技创新二等奖,闫士涛创新工作室被授予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齐卉)近日,由西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主办的陕西植保无人机操作技术培训开班仪式在南泥湾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大学生村官、农机手、回乡青年等40余人,将参加为期8天的技术培训。据悉,利用...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