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风光
我家旁边有一条河,叫清河,属于渭河北边的支流。清河也是阎良区和临潼区的分界线,我们家在阎良区北屯街办靳家村,清河沿着村子西南缓缓向东流去。在交口镇注入石川河,然后汇入渭河。
早年间,清河河水平阔,河堤柳树成行,河边上多芦苇,还有酸枣刺。
听老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在清河边有成片的河滩地。那时清河的水是清澈见底的,鱼虾成群,花草相间。当时河床较窄,河道外的空旷处栽有苹果树、桃树和其他粮食作物,秋天村民们去河边摘成熟的果子吃,河岸土崖边有泉眼般的水溢出,捧起就可直接喝。河畔土崖上还有三四孔窑洞,村里有个陈老太太在窑洞中居住过多年。站在洞口大声喊,回声嘹亮,还不时飞出几只黑老鸹。村里的老人说,民国二十一年,清河发大水,上游的麦草垛随水而下,河水来势凶猛,几乎都要淹了村子。后来清河也有过几次涨水,但都没那次水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上小学时,经常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清河。我们三五成群,两两作伴,挎着草篮,带着镰刀,一路欢歌笑语,去清河边割草摸鱼。清河边多是土崖峭壁,还长满了芦苇和酸枣刺,一不小心酸枣刺就会刺伤皮肤。我们匆匆忙忙割些青草,就开始玩耍起来,胆大的男孩子跳进河水,学起了游泳。我们几个女孩来到圈建的鱼池边,观赏起水里的鱼儿,岸上还有给鱼儿喂食的老乡。看着水里的鱼,我们就很想捉几条上来,可是没有鱼竿,又不可能下水,只能眼巴巴地望河兴叹。还好,有几只鱼儿游到了水边,我们趁机手拉手,一人站在岸上,一人站中间,最前面的打前阵脚跟差点挨着水,伸长胳膊就抓住了那条游到岸边的小鱼。大获全胜的我们分外高兴,拎着鱼赶快放在篮子里。
整个夏秋时节,我们几乎每天下午都要赶往清河,那时在清河边玩渴了,就捧起河边一汩汩如从泉眼般冒出的河水喝,清冽香甜,纯净爽口。河对面是临潼栎阳镇卷子村,村里的孩子们也在清河的西边玩。两边的小孩玩到尽兴时,隔着清河唱起来、喊起来,河对岸也跟着遥相呼应,很是热闹。有时一言不合,两边的小孩子也会吵起来。小孩子的思维,好像清河都属于自己村子的领域,容不得外人在它近处嬉水玩乐。
过去,阎良这边的人经常要去栎阳镇赶集。栎阳镇历史悠久、声名远播。虽然我们村离栎阳镇大约三公里,但清河阻挡了两地,往来颇费周折。那时清河上有一座古栎阳桥,原名东阳桥,是东西走向的青石条拱桥,桥长三十余米。清河两岸的百姓要来往南北,都需从古栎阳桥经过。特别是逢栎阳集,人潮涌动,十里八乡的乡亲都赶往栎阳去逛集市。我们去栎阳,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过桥前是下坡路,轻松自在,骑上自行车都不用蹬脚踏,一阵狂奔就过了石桥。过了桥就是上坡路,气喘吁吁还是骑不上坡,只有下来推着自行车,等上完坡再骑。
在栎阳桥的西边,有一座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库。据父辈讲,当年修建水库的时候,附近各个公社都派壮劳力参与,那种壮观盛大的劳动场面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脑海中。如今栎阳水库还在发挥着调节水流、拦洪蓄水的功能,水库的北边建有办公用房,常年有工作人员驻守。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省公路局在古栎阳桥上游150米处,又建了一座新桥,为钢混式双柱八孔桥,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极大地改善了南来北往的交通。而古桥的历史使命已完成,静静地观望着新建大桥的热闹喧嚣。如今,古栎阳桥已作为西安市的文物古迹得到保护。
去年,我们村子南边的关咸路段又架起了一座新的清河大桥,清河两岸的交通更加便利了。
新闻推荐
各区县教育部门将组织开展排查工作记者昨日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高中招生录取工作仍实行网上远程录取。市教育局要...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