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80%以上老人都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挂号。□记者李鹏文/图
日常生活中,因为不太会用一些高科技产品,老年人经常遇到一些“烦心事”。例如出去打车却不会用打车软件,站在路边半天打不到,只能心里干着急;家里的智能家电功能繁多,操作复杂,不会用,放在家里基本成了摆设;特别是去医院看病,排队很久还不如年轻人网上预约快,老年人就医,不仅需要面对长时间排队,有时还要操作“复杂”的智能终端。
起早排队挂号专家号却早已网上预约完
4月24日早晨6点,70岁的刘英菊收拾妥当,准备出门。因患有心脏病、糖尿病,刘英菊一年前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现在定期去医院复查。从家到就诊的西京医院,路上需四十分钟左右。为了能尽早挂上号,刘英菊不得不赶早班公交。
7点刚过,医院挂号窗口前已经排了不少人。刘英菊说:“要是晚来,没准上午就没号了,下午还得跑一趟。”
刘英菊穿过自助预约挂号区,默默站到了人工服务窗口前。“虽说现在手机能预约挂号,可对我们老人,没几个会用啊。”前几年,刘英菊的孩子给她换了一部智能手机,跟着学了几次总算学会了微信,但是对其他功能仍无所适从。“万一按错了,怎么办?还不如老老实实早点出门,来这里排队。”
排了约十分钟,刘英菊拿到了第36号,“跟往常差不多,专家号早就没了,这个普通号估计还要等一个小时。”
记者在西京医院、省人民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省肿瘤医院等综合医院采访发现,很多老年患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提前挂号,在智能终端取检验结果时也多露难色。夫妻作伴或一人来就医的老年人更倾向选择人流较小时就医。
老病号错峰就医排了半天队却没有药
4月24日上午10点30分,75岁的郑秀月来到省人民医院,她患有高血压等老年病,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开药。
“我们老年人到医院看病,不会网上挂号,只能赶早或错峰。”郑秀月家住医院附近,对如何顺利挂号已经总结出了经验。她说,“10点半到12点之间就医的人相对较少,有啥疑惑还能跟医生多咨询一下。”
从科室出来,郑秀月拿着单子到医院大厅缴费、取药,每个缴费窗口前排了五六名患者。即将排到她时,又遇上网约“跑腿”小哥来插队。
交完费,郑秀月走向大厅另一头,继续排队等着买药。等到她时,工作人员告诉她,有一些药医院没有,需要她自己在外面购买。“几年前孩子给我们买了智能手机,好不容易学会了微信,也不敢乱操作,就怕哪里没点对,出问题。”郑秀月说,网上挂号确实方便,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太复杂。“别说网上挂号,就连医院里取化验结果的智能机,很多老人都不太会用。”
在省人民医院二楼,从陕北来的南老先生和老伴儿正面对自助打印取单机束手无策,几番操作都不成功,机器界面一直提示“没有检验结果”。而他们身后早已有人显得不耐烦。80岁的南老先生感叹,医院应该更人性化一些,设置一些岗位,让年轻人来帮助老年人完成操作。
志愿者服务岗实实在在帮助老年人就医
每周一到周五早8点,西安交大一附院门诊楼二楼大厅,总能看到两位老同志坐在“银杏志愿服务队”的导医台前。李秦老人今年75岁,是医院党办原主任,每当有人来咨询,她都耐心解答,尤其是遇到老年人就医询问,李秦就更加热情。
“在医院,经常能看到两个老人作伴儿或者是一个老人就医时不知所措,我们现在也退休了,看到他们就会想到自己。”李秦回忆说,不久前有一个80多岁的老同志来医院看病,要找一个科室,上下楼几次都没找到。等走到银杏志愿者服务站前,他已经精疲力尽、满腹抱怨。李秦就亲自带着这位老同志去找,一路上边聊天边寻找,首先让这位老同志心绪平静下来,最终帮助这位老同志顺利看了病。
“互联网+”原本旨在让消费者生活得更加便利,就医更加方便,却让部分老年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倒退”。李秦说,正因为如此,医院离退休办号召成立了银杏志愿者服务队,全部由离退休的医院职工担任,一方面积极发挥了离退休人员的余热,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一些老年患者就医困难,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参与志愿者服务后,李秦也有几点感触。她认为各种新科技的应用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一些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在更新技术的同时,应该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多种服务。尤其是在交通、医疗等涉及民生领域,应在设计上更多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同时,她也建议老人不妨主动跟上节奏,多向子女或者身边年轻人请教,安装实用的手机应用,让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保持更年轻的心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满淑涵)4月26日,省委老干部局与省级老年社会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传达学习中省老干部局长会议精神,交流工作经验和做...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