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们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参观兵马俑文物修复。(记者 郝钟毓 摄)
■记者杨旭
昨日是欧新社记者PlavevskiAleksandar第六次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但却是他第一次走进室内修复室。与基本修复完成的铠甲武士俑的距离只有不到一米,PlavevskiAleksandar用“兴奋激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机会难得,他拿出最好的设备,想要在拍摄许可范围内尽可能留下更多精彩影像。
11月29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西安日报社共同组织的“外媒记者看西安”采访团来到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秦王文物复制厂,与兵马俑及其修复、复制工艺进行一场“亲密对话”。
“每个兵马俑的面部都不相同,他们高大的形体、逼真的形象真是太震撼了,很难想象当时是如何完成这项伟大工程的!”蒙古通讯社记者AmarAnkhbayar是第一次参观兵马俑,听完一号坑的讲解,他驻足了许久,仔细地欣赏着这个由兵马俑整齐排列而成的“地下军团”。
随后,外媒采访团走进文物楼,依次参观了微生物实验室、1号坑室内修复室等地,与工作人员详细交流,近距离观赏修复工艺。“文物修复前都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陶片的颜色不一样?”“怎么确定每个陶片的主人?”……外媒记者们围着文物修复人员,一个接一个地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1号坑室内修复室摆放着两个基本修复完成的铠甲武士俑,文物修复人员正在用毛刷对铠甲武士俑进行轻扫,去除表面浮尘。外媒记者们纷纷拿起相机或摄像机,多角度拍摄精彩场景。“修复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更要有专业精神和敬畏心,才能倾尽全力和热情。”采访中,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对外媒记者们说,“每修复完一件文物,就会不自觉地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常会惦记它。”
在距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远处,有一家成立于1983年的秦王文物复制厂,其主要通过取料和泥做胚、模塑结合,阴干、烧制、粘结、打磨,做旧等工艺研发、生产、销售秦兵马俑高仿制品、兵马俑礼品套盒、铜车马、青铜器系列、唐三彩系列、汉陶等文物复制品,曾先后被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关注报道。
当外媒采访团走进复制厂,厂长韩平哲指着门内左侧的一堆红色泥土说:“这是我们烧制陶俑使用的泥,它的黏性较好,制作前我们会人为把泥踩到软硬、湿度均匀适中,这样制作出的陶俑不容易开裂。”门内右侧,整齐摆放着多个已完成泥塑工序正在进行风干的泥俑,形体高大、制作精细。“虽然以前见过成品,但我还没有见过这种复制工艺,经过全面了解后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你看我拍了很多照片呢!”蒙古通讯社记者AmarAnkhbayar兴奋地说。
复制厂内摆放的多种精美工艺品让外媒记者连连称赞,欧新社记者PlavevskiAleksandar非常喜欢它们,看了又看,最终他购买了最喜欢的一款小型彩绘陶俑工艺品,他说:“很漂亮,我要买回去留作纪念。”
新闻推荐
索云峰/摄◎峰岭山峦徐徐展开,稳稳地插在城市的身边,做它坚固美丽的屏风。要是没有秦岭,西安会有点寡淡。要是...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