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苗裔
2013年,咸阳市财政民生总支出215.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81.08%,全年新增财力的81.15%用于民生支出。“坚决落实‘两个80%’的硬指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市委六届七次全体会议对民生工作提出的刚性要求圆满完成。
去年,咸阳市把利民惠民作为出发点,大兴惠民之举,民生为先成为全市上下共筑“咸阳梦”的坚实保障。
公共事业构筑了幸福基石
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是咸阳市民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助于提升全市民众的精神风貌,构筑幸福的基石。
一年来,咸阳市教育工作始终以实现“双高双普”为目标,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发展大职教为突破,以促进内涵发展为保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共建成16所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共创建省级示范高中4所,省标准化高中32所,高考一本、二本分别上线7721人、18201人,较2012年分别增加935人、640人。全年免收、发放各类补助资金等12.03亿元,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和“蛋奶工程”共覆盖全市1599所学校,39.24万名学生受益。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六年连创新高、七年持续提升的历史最好成绩的同时,咸阳市积极落实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政方针和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不断加大对基层卫生建设项目的投资,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医疗卫生改革正在大刀阔斧进行。
2013年,全市筹集新农合基金14.2亿元,参合农民387.6万人,截至11月底,共为802.07万人次补偿医药费13.38亿元。各医疗机构累计共网采药品4.7亿元,直接为群众让利6979万元。市中心医院儿科临床基地、11个镇卫生院和4个县级急救中心等一批卫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教育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社会公共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各类保障提升了幸福指数
2013年,咸阳市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培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并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人群的全覆盖。据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45.5万人,参保率99.5%。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在保障普通民众生活的同时,也为社会弱势群体带来“福音”。
去年,全市认真实践“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努力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大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各项工作保持平稳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市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个,农村幸福院211个,县级中心敬老院12个;为城市、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5.3亿元,发放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金9349.5万元,救助84097人,临时救助4355户;为全市70岁以上老人按时发放高龄津贴2.64亿元。发放抚恤补助2.12亿元,优待金7685万元。
“马上有房”是今年流行的热门网络用语,体现低收入群体对“人人有房住”的渴求,但这也正是长久以来咸阳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对低收入家庭保持的一贯诚恳态度。
据统计,去年全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64个29304套,其中廉租住房3870套,经济适用房4502套,公租房4051套,限价商品房9084套,城市棚户区改造5995户,林业棚户区改造1802户。基本建成47219套,竣工28546套,累计入住49957户,年度完成投资59亿元。
一年来,咸阳市在社会保障工作上取得可喜成绩,大手笔投资、大精力投入换来的不仅仅只是一组数字,更多的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咸阳市“送文艺进企业”慰问演出活动启动马俊民等出席并观看演出
本报讯(记者郑苗裔)2月13日下午,咸阳市“送文艺进企业”系列慰问演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首站演出活动在西北一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俊民,市委副市级咨询员、市总工会主席...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