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静远)2月11日,咸阳市召开新闻通报会,向中省市媒体通报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治污减霾情况,展示咸阳工业转型升级、治污减霾的新进展、新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主导”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工业产业布局,狠抓“1113”工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提质增效,促进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医药、纺织、食品、建材、航空物流、太阳能光伏等九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从2009年的976.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600亿元,五年间增长近三倍。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33亿元,同比增长16.7%;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34.97亿元,同比增长18.7%。全市制造业从业人员超过25.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近22.1%。
市委市政府出台《咸阳市“治污减霾·保卫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全市共确定12类547个污染治理项目。其中,省政府下达咸阳6类190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咸阳市自加压力,确定10类537个,并重点开展燃煤污染、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秸秆禁烧、油气回收、储煤场和餐饮业油烟污染等八个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到去年底,已完成575个整治项目,超出计划任务7.1%。2011年,咸阳市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截至2013年底,确定的85个项目基本完成,如期实现目标。
新闻通报会向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25家中省市媒体,分别通报了咸阳市工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治污减霾情况,随后媒体集中对咸阳市部分企业进行深入采访。(B)(16)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马沅聪除夕的饺子刚吃过,正月十五的元宵又将摆上餐桌,随着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到来,市场上各色各样的元宵产品也成为消费宠儿。昨日,记者走访了咸阳市各大超市和部分市场发现,各种品牌、...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