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高峰
从凭借资源开发求生存到依靠科技创新谋发展、从简单的农业种植为主到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从原始的机械加工向现代科技工业新城迈进……近年来,咸阳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为统揽,全面推进“12351”科技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为实现“四强三领先”的“咸阳梦”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政策引导 机制不断健全
2012年9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后,咸阳市专题研究,进一步确立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实施意见》、《咸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产学研结合。
同年12月,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建立了科技会商制度,把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支持咸阳高新区发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等纳入市级工作层面,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市县科技工作联动加强,推动全市各县市区特色科技工作开展和产业发展,基层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得到显著提升。
强化科技考核 投入进一步加大
从2012年起,市委、市政府将科技研发投入、技术合同交易额、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四项指标列为对各县市区工作的考核指标,把科技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项目统筹科技资源,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和着力培育新产品。积极组织实施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积极组织服务科技企业对接活动,由市政府领导带队与省内外高校对接,进行项目推介与交流洽谈。
2013年,市政府设立20万元的科技专家顾问团专项经费;在市专利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市知识产权局,设立50万元的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全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3.2亿元,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二位;完成专利申请量1529件,授权量879件,居全省第三位。(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近日,渭城区金旭学校少先队员代表和渭城区塔尔坡学校少先队员代表共300余人一起在咸阳市环境教育基地参加“渭城区中小学雾霾知识手册发放暨旧书捐赠活动”,该活动是由市环保局、渭城区教育局、市...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